在清朝初期的一个清晨,江宁的刑场上,十几名犯人正等待着被斩首的命运。
其中一名犯人金圣叹,索要了一壶酒,豪饮几口后,神秘兮兮地对刽子手说:“我的耳朵里藏着银票,若能让我一击毙命,便归你所有......”
行刑完毕,刽子手在他的耳朵里发现两张纸条,一张写着“好”,另一张写着“痛”。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死亡既痛苦又痛快。
有人曾言:“人生若不精彩,只因未读金圣叹。”
若一个人身处痛苦之中,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糟糕;同样,一个人处于幸福之中,也不代表一切都美好。好坏,其实是由内心所决定。
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心灵的束缚,无法释怀,无法洞察,无法活得通透。一旦心灵的结被解开,便如同沐浴在春风之中。
金圣叹曾撰写过三副对联,在你感到痛苦时阅读,能让你立刻豁然开朗。
01“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为命运而痛苦是不必要的,人生永远不会完全满意,你最多只能得到半满
金圣叹自幼苦读诗书,屡次参加科举考试。
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竟然屡试不中。
第一次科考,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
他在试卷上仅写下“几排‘动’字”。
第二次科考,题目是“西子来矣”。西子,指的是西施。
他沉思片刻,写下“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
第三次,题目是“孟子将朝王”。
他仅写下四个“吁”字。
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导致他每次都得零分。
第四次,他改名换姓再次参加科考,终于中了进士。但他选择不去做官。
明确表达了一个观点——我有能力,但我并不喜欢做官,我只想做我自己。
不追求功名的他,专注于批注《水浒传》和《西厢记》。
顺治皇帝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带着人生的一丝得意,金圣叹在月色下前往报国寺拜访方丈。
方丈说:“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苦思冥想,却始终对不出下联,只得失落地离开。
后来,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关入大牢。透过牢房的小窗,他望见了月亮,突然想起了下联:“中秋八月中。”
对于人生,金圣叹感慨:“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在学术上,他志得意满,但在生命中,却身不由己;在科考上,他自由自在,但在社会上,却如同困兽般挣扎......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只要你能接受“半满”,那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那么还有什么痛苦的呢?接受不好的,享受好的;到来的就珍惜,不来的就放下,自己已经尽力,如此而已。
02“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为子女而忧心,实属不必,子女终须独立,你无法永远庇护
金圣叹身陷囹圄,其子前来探望。
儿子泪流不止,金圣叹便提议:“我出一上联,你试着对下联。仔细听好,莲子心中苦。”
儿子仍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集中思绪应对。
金圣叹便道出下联:“梨儿腹内酸。”
“莲”与“怜”谐音,“梨”与“离”谐音,寓意着他最挂念的是子女,即将面临离别之苦,子女也将承受与他相同的命运,令人同情。
金圣叹遭斩首后,家产被抄没,家人被流放至满洲。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变得不再重要。他的子女,在逆境中成长。
儿子在困苦中坚持学习,撰写了许多唐诗评论,并出版了《唐才子诗甲集》。
的确,在经历烈火焚烧的原野上,只需一阵春风,便能再次生机勃勃。
“儿孙自有儿孙福”,所有的忧虑,在子女成年后,便显得多余。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宿命,终将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
早些放手让子女独立,看似严苛,但子女并不会因此而可怜,也不会一生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离别固然痛苦,但距离也能带来美好。
03“宋江究竟非真,李逵却似有假”:为亲友而痛苦,实属不必要,他们往往只是追求利益,你并未获得真心
金圣叹对《水浒传》情有独钟,不仅深入研读,还进行了改编。他将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情节进行了修改,并以假乱真地另行出版。
难怪后人感慨:“此生不读金圣叹,纵使翻烂《水浒》也枉然。”
在点评《水浒传》时,金圣叹为宋江与李逵的关系撰写了十二副对联。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宋江究竟非真,李逵却似有假。
李逵对宋江深信不疑,总是称呼他为“公明哥哥”。若有人敢欺负宋江,李逵便挥舞板斧以示威胁。
某日,李逵在梁山思念母亲,便请假回乡接她。
途中,李逵偶遇李鬼,后者假扮成李逵,四处招摇撞骗。
在护送母亲返回梁山的途中,李逵遭遇老虎,母亲惨遭虎口。
宋江得知李逵的母亲被老虎吃掉后,竟笑出声来,这让人难以理解。
从宋江的反应来看,可以推断两点:一是李逵失去了母亲,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心投入战斗;二是宋江暗自嘲笑李逵不懂人心的险恶。
果不其然,宋江临终前让李逵喝下毒酒,担心李逵造反,破坏了“招安”的名声。
试想,那些与你称兄道弟的人,又有谁是真心的呢?一旦你认真对待,便已输了。
以虚情应对虚情,坦坦荡荡地谈论利益,认真地分配利益,这才是关系的本质。你无需感到尴尬。
看透了人际关系,聚散自如,不会让你感到痛苦,反而会让你感到轻松,毕竟交易已经完成。
写在最后:
古人云:“外刑之物,金与木也;内刑之源,动与过也。”
痛苦看似源自外界,实则不然,它不过是内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一旦看透事物本质,内心便会变得通透,随之而来的便是轻松。
你既是痛苦的始作俑者,也应成为其终结者。
阅读古人的对联,增长对抗痛苦的智慧。
人生半寸心,子女需自立,关系不过是利益的体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