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办好民生大小事      扎实推进民生保障

福鼎市桐山街道溪西社区黄青松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层单元,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社会保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社区面临着老龄化加剧、居民需求多元化等诸多挑战,增强社区社会保障能力已成为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当前社区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覆盖存在盲区

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由于工作流动性大、劳动关系不固定,参保意识薄弱,参保登记困难,成为社会保障覆盖的难点群体。此外,一些流动人口因对当地社保政策不了解,或受户籍限制等因素影响,未能充分享受社会保障服务。

(二)服务供给与需求错配

社区老年人对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有限,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针对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服务精准度有待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

社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导致在资格审核、待遇发放等环节效率低下。居民在办理社保业务时,往往需要在多个部门、多个系统之间反复提交材料,增加了办事成本。

(四)专业人才短缺

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涉及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服务提供等多个环节,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但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且缺乏系统的培训,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服务。

、增强社区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1.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公众号、举办政策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保障政策,重点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解读参保的重要性和具体办理流程,提高其参保意识。

2.优化参保服务:简化参保登记手续,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保模式。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社保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参保服务,同时开发手机APP、小程序等线上参保平台,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办理参保业务。对于流动人口,探索打破户籍限制,建立异地参保机制,实现社会保障的跨区域衔接。

(二)精准对接服务需求

1.开展需求调研: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深入居民家庭,开展社会保障服务需求调研,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建立需求台账。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需求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为精准提供服务提供依据。

2.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入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对于残障人士,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就业帮扶等服务;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指导、临时救助、心理疏导等综合性服务。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实现服务供需的良性互动。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1.整合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社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整合社保、民政、医疗等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居民办事时间和成本。

2.推广“互联网+社保”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化社保服务功能,如在线资格认证、待遇查询、业务办理进度跟踪等。同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确保居民个人信息和社保数据的安全。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养老护理等专业人才到社区工作。鼓励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

2.加强培训与提升: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拓宽工作思路和视野。

增强社区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通过扩大保障覆盖范围、精准对接服务需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社区社会保障能力,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让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