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喜悦
中午吃饭的时候,儿子又开始在我面前吐槽爸爸。
他对爸爸昨晚吃饭时,停不下来说话,停不下来教导,十分有意见。
听着他愤愤不平地说着,然后告诉他:“对他的话,你可以听,你也可以不听,如果你不想听,那就不用听。让他说他的就好了。没有什么重要的。”
他没有说话,但能感受到这句话抚慰了他的内心,他平静了,好像也没有觉得爸爸说那样的话有什么问题。
类似这样的交流有好几次了,有一次我还说:“妈妈在教唆我儿对抗爸爸呢,哈哈。”
但这样的交流,确实很有效果,他的情绪消失了,我也不用因为此事再给先生“搬弄是非”了。
过往因为这个事情,没少给先生“搬弄是非”,告诫先生,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要小心对待孩子,孩子很敏感,说话注意一点。这样的告诫似乎一点作用也不起,他还是习惯性地说他想说的话,给予他认为的关心。
有时候,我会害怕孩子在我面前吐槽爸爸,内心很纠结——为什么你都不能理解爸爸呢,爸爸也是为你好啊。你用这样的态度对爸爸,怎么可能和爸爸有好的关系,与爸爸的关系都不好,你想和谁有好的关系。
他越说,我越抗拒这件事情的发生,越不想听他说,越想教育他,越不接受他的负面情绪。自己也会受他情绪感染,用着不好的语气来要求先生,先生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好了。
有时候,是先生当着我的面“教育”他,而他很讨厌先生这样的“教导”,他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而且这个孩子从上初中开始就对爸爸的“教育”方式很有意见。可是先生就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依然我行我素。
所以,每次先生教导他的时候,我内心都捏把汗,内心会想:“你说这些话,你知道有怎样的结果吗?”
很不想让他说这些话,可是又挡不住他说这些话。有时候会插嘴,不让他这样说,他又会说我干涉他,连同我都训斥一顿。
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好多年,解不开这个结,打不开这个局面,三角关系着实让彼此很不舒服。可是我们就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中也生活了这么多年,也真的很佩服我们了,哈哈。
是的,所有的发生都起于内心,是自己的内心投射出这样的场景,是内心有一个观念认为孩子要怎样孝敬爸爸,爸爸要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爸爸,才有了这样的期待。所以当外在的孩子,或者爸爸表现不如自己的心意的时候,自然纠结就产生了。
观念固然很好,但如果沉溺于观念,就很难面对当下的一个发生。观念会变成一种桎梏。
会把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认定为他不爱爸爸,他不孝顺,他不懂事。会把爸爸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爸爸不懂得体贴孩子,没有做爸爸的样子。内在的评判不自觉地延伸着,也自然搅缠到这种情绪当中去。
因为不知道自己内在情绪的起因,又跟着搅来搅去,自然一个家庭的关系不会融洽和和谐。这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就真的能够改变。就像要求孩子不要吐槽爸爸,要求爸爸不要乱说话一样。
这样的要求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彼此都感觉到很压抑。“凭什么要我改变啊”这是孩子常说的话。相信爸爸内心也会有这样的声音,“说都不敢说你了。”
有爱,是允许,是理解。可是对于两个没有进行自我探索的人来说,他们有这样的表达实属正常现象,彼此需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磨合期,而自己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己的能否搞定自己的情绪,能否看见其中的运作,就能够改变这眼前的发生,或者说会弱化他们对彼此的片面认识和理解。
后来,偶尔也会轻描淡写地提一下这些事情,让先生知道一些发生,但不再带着情绪,添油加醋一番描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你不把这个事情看得重,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言。先生也觉得轻松很多。
而每次和孩子交流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也可以及时回到当下,诉说就诉说,吐槽就吐槽,没有什么问题,这不代表他就不爱爸爸。
爱在自己的心里,只是这个爱,不是表达出来的爱,而是一份接纳和允许,允许他们表达自己,而不是压抑某一个人的某一种情绪,大家都觉得舒畅,舒展,还有什么问题呢。
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