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用十几年教育经验纠正几个误区:

 

误区一、等孩子年级高了,有大问题了,自已教不了了,才会想着要不要去补一把。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打基础是最稳固、最轻松、最一劳永逸的。一上来就培养好,第一步基础就先做稳。就像种树一样,越小,越容易纠正很多东西。

 

在他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就把他所有的学习习惯做好,从小就养成,以后会省很多心;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当他大了以后,思维若没有经过训练,解题方式会古板定型。阅读、识字、拼读,那些积累的基本功越早做越好,一面养成好的习惯,一面聚沙成塔。

 

一寸不补尺五。当一个苹果外表出现斑点的时候,往往里面都烂了一大块了。再说的直白一点,就像生病一样,病症袭来的时候,绝不是刚刚才来的,肯定是早就潜伏了。当你发现孩子学习上特别吃力的时候,往往已经前面落了好大一截了。

 

误区二、找学习机构,只注重宣传;只听介绍的,而不实地考察师资;只看环境,不注重主教老师;只看外表,而不注重老师的认真负责态度,以及教学能力经验。

 

很多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学校的时候的任课,只要是初出茅庐的老师,都有很多的不情愿,毕竟经验不足。可是偏偏在课外机构的时候,怎么就不去考察一下老师教了多久,他教出来的水平怎么样了?

 

去验证老师教学水平,最好的方法是听课。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能教出不同的水平。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很会把握节奏感、教室里的氛围,以及互动。

 

教孩子从来不是你以为简单,而是你要站在孩子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术业有专攻。每一步怎么推进?教学计划怎么布局?所学内容如何安排?复习课和提升课要达到哪个度?专业人员比你更有经验。尤其提分类老师,对经验的要求格外要严格。不要做无用功,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要超出孩子的水平,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要揠苗助长。

 

建议家长,找一道你认为有意思的题,或者是你有迷惑的知识点,请老师帮忙讲一讲,看看你听的感觉如何。

 

误区三、暑期作息安排不合理。

 

如果孩子上学期所学内容有严重的缺失,或者基本功某方面有严重的缺陷,建议一定要好好利用暑假。

 

毕竟暑假时间偏长一点,也不像平时课赶课,来不及消化,这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把之前的捋捋,把前面的基本功先打扎实。

 

错过了这一步,都会后悔莫及的,听我一句劝。

 

如果你孩子学的很轻松,当然可以自由安排。

 

但话说回来,鸭子划水,暗中使劲,每一个成绩优异的人,他背后的付出,往往你没有看到。天资聪慧的人,只占5%。

 

误区四、学习太多的课外兴趣。

 

我是全力支持孩子,要有一些才艺。但是每学一样东西,都要耗费心神心力。有余力,去学,是非常好的。如果连主食都吃不好,去学一大堆的才艺,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课外才艺,最好不要超过三样,动静结合。比如你有学舞蹈,那就加一门能静心的才艺,比如书画。

 

我那些音乐学院的同学告诉我,即便你古筝过了十级,在专业学术那里,其实也只是摸了个门槛。这些,打好基本功就好。但如果学到大师级别的,这一路还远得很。我也是一路学琴棋书画过来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吧!其实,任何一门技艺,当你学了点皮毛,你会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当你真正去钻研的时候,钻得越深,你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和渺茫。

 

误区五、到了初中还仍然以小学的方法和状态;只看表面分数。

 

初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学习量,还是难易程度,还是思维模式,都有了天翻地覆地改变。

 

很多人都会很疑惑,觉得小学的成绩都考的还不错,为什么到了初中越学越吃力?

 

其实,这是含金量的问题。

 

同样一份98的试卷,有的人错的是粗心,而有的人错的是难题。我很负责地告诉你,那个粗心失2分的孩子,将来会学得比那个错难题失2分的孩子要好。虽然学习是要细心,但到了初中,解题思路、学习方法占主导。只靠着细心的去写写算算,根本拿不了几分。只来按照小学那种死搬硬套,套公式也拿不了几分。它需要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观察能力,会找关联,找条件,会推理。还按小学的时候靠死记硬背、套公式的,到了初中都会被拍在沙滩上。就别躺着昨天的荣誉上了,那个只能说明你小学很勤奋、很细心,说明不了别的问题。

 

还有,孩子就像庄稼,成长时时都在,别停!是一个长期用心的过程,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有很几个很关键的节点,一定要注意。五年级和初二要多一些关注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