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喝点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
“读读报,翻翻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一切正常。
1效率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
“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有些人则会在生活琐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
“这也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
“选择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去做另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可以一起做两件事情,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同时做第三件事情了。
“这时候,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享受欢乐—你毕竟是一个正常人。
“反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工作和学习—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每个人专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当看到这段时,我想到了一个朋友,Ta把自己过成了一个机器人,其实我很羡慕,并且我的自定义番茄钟格言一直是:把自己当作机器工作。
Ta疲于奔命。
其实我也一直没有做到过极致,幸运地是我认识了Ta,Ta是我在活人里见到第一个“机器人”,但Ta不这样认为,Ta觉得自己不够自律,做的不够好。
2自卑
这让我想起昨天看书的内容: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优秀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
于是,Ta所拥有的非常优秀的那些方面—假设可以打99分(100分制,下同)—相对于Ta所拥有的水平一般的那些方面—65分—差距太大—高达34分。
而另外一个没那么优秀的人(我)
,所拥有的还算优秀的那些方面—80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那些水平一般的方面—60分—差距仅有20分。
这样一来,从自我满意度的角度来看,Ta要比平凡的我承受更大的落差。
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那么Ta明显会感受更多的痛苦。
尽管Ta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比我优秀。
从这个角度出发,反倒是那些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容易自卑。
自卑只是正常的感受,如果在该自卑的时候,非要表现“自信”,那才是真的扭曲了自己的感受。
当自己贫穷的时候,第一次去五星级酒店吃饭,内心有点自卑是再正常不过的。
3效率
笑来老师说: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当然,如果能做到专注3小时更好。
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已经基本足够。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专注4小时才能实现的事情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羡慕。
比羡慕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4节奏
笑来老师说以下内容,我说我赞同。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他在32岁的时候,开始尽量规律地去健身房。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
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这就像长跑。体育老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讲解过长跑的技巧:到最后100米才开始冲刺。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就算说清楚了也没用—仍然有无数人反过来做事—最初的100米冲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5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据统计,人类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时长:
15岁之后,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时。
李笑来老师每天睡8小时以上。
这个睡眠方案,或许适合Ta,笑来是这么做的: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4小时;然后,在中午12点左右,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方打盹30分钟;到下午18点左右,再找个地方打盹30分钟。这样,他削减了3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样精力充沛。
实践这个方案的一个小窍门是:
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在30分钟后醒来时,大脑就会处于清晰的状态,这种感觉真的很棒。按时打盹,按时清醒,是需要锻炼的。
刘润老师坚信:充足的睡眠,是最好的良药。以前他每天能睡10-12小时。但即便现在,他每天也能睡7-8小时。
心肺功能越好的人,越能轻松驾驭一天的工作。
从训练心肺功能角度来看,效率更高的运动方式:跳绳。
跳绳5分钟,相当于慢跑半小时。而且用正确的姿势,跳绳对膝盖的伤害,只有跑步的七分之一。
最后,我还想给这位朋友唠叨两句:
1不要小瞧长期的作用,也不要夸大短期的作用。
2常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下图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每天早上发圈内容,他坚持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知道的,他都做了一年多了。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