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现在的微博微信,一到工作日就是美食篇,一到假日就自动变身为旅游篇,有趣的不多。
当然有人会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做旅游媒体的,一天到晚被请着出去玩,肯定看不上这些吃喝玩乐了。
有时候来面试旅游编辑的年轻人也是这种概念,觉得做旅游媒体可以天南海北去玩,很想从事这种“理想中的职业”。其实很多媒体人的出游和大红大紫的旅行明星,都是多方利益合作诞生的产物,并不是想去就去的旅行。
我对他说,以玩为目的来的确是旅游媒体的工作特性,但是不是唯一目的,一旦变成了唯一,那你势必会失望。旅行不能让麻雀变凤凰,不能给你贴金。不是每个人出去旅行一圈回来,都能开个光。
不可否认,做媒体的出游的机会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邀请,也有五花八门的出差,有机会去经历一些常人很费力才能达成的体验。有些媒体人把这当做机会,不断纠正自己的主观和偏见,去让自己更加open-mind,而有些只是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和享受的机会,然后在若干年后可以算资深媒体人骗骗人了。
做一个有趣的媒体人很好,但是支撑你人生的是“有用”,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去追求“有趣”。或者除非你能把你的有趣兑现,让别人愿意为之付费。看看自己,是不是拍得比别人好很多?平时写文章能不能发表?写的东西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够好?是不是能够让读者欣赏?
而且,旅行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顶多能转移下你的视线。你失恋了,失意了,失业了,即使走到南极,失去的东西都不可能找回来。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只有在生活中解决,真的不要赋予旅行太多想象和希望。出发之前,不妨最后问自己一遍:现在遇到的事情,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吗?如果还有一丝希望,请强迫自己直面问题。
或者退一步说,如果你拥有独立的人格,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不想在人性荡然、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做一个毫无意义的经济动物,那么走遍世界或许真的能找到一个适合生存的世外桃源。但假如你只是个逃避现实、不愿承担责任、人格脆弱、价值观都尚未建立的小孩,只愿接纳人生惬意的一面而舍弃令人烦心的部分,那么这种人的旅行生涯注定是难以为续的。
每个成人都有他摆脱不了的种种责任,这些责任如影随形,摔掉它象摔掉自己的影子一样,是毫无可能的。
所以,大多数一心想出去、想摆脱现有生活的年轻人,他们所期待的旅行的意义,肯定是高于旅行的。但是无论如何,请活得真实一点,真实地面对自身的、生活中的问题,不要用任何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来麻痹自己。人哪,在别人面前怎么装都行,但是不要装给自己看,即使能骗一阵子,骗不了一辈子。
不要再计较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个人不一样,没有通用的定义。旅行的意义,最终归于自己的内心,取决于如何设定人生的意义。
在春暖花开的世界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等等,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的。大自然也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你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的情趣,其实大致如此。
旅行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不会给无趣的人和生活雪中送炭。
文/郁懿挺
EVdigital 内容运营总监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宾利中国首席内容顾问
前《携程自由行》执行主编/《周末画报》专题总监
《携程走中国》、《携程自由行》系列丛书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