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些文章,放到博客上,也许一开始并不怀抱出书成集的目的,但随着内容越来越多,渐渐成了体系,又有了一定忠实的读者,出书的机会就来了。这是互联网为出版业带来的变革之一。如果说传统的出版方式是瀑布开发模式,那现在就是敏捷乃至精益的模式。这种方式自然好处多多,而前沿科学知识的科普类文章,似乎又特别适合使用这种方式出版,从早几年刘未鹏的《暗时间》,到今年知乎盐系列,还有这本《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都是这么来的。
这类书有一个共性,它们本身是作者某个前沿领域的一系列读物和知识反刍后的总结,如果你看了这些书,对其中哪个领域或观点产生兴趣,可以循着书中提到的读物再去深入阅读。比如我从这本书里筛选出了一些感兴趣的读物(其中有几本曾经读过,另有几本刚下单):
- 《思考,快与慢》
- 《黑天鹅》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穷查理宝典》
- 《重来》
- 《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 《娱乐至死》
- 《宝宝也是哲学家 : 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
- 《达蜜经济学》
书中有几篇段落特别喜欢,所以看完书后又特别重读了这些内容。
1.偶然和必然
大部分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结合在一起,对智者来说,偶然因素是不值得较真的。偶然的错误不该被惩罚,偶然的成绩也不值得表彰。
最近我工作上正好经历了这么一件事。公司今年有一个大单子,但客户对我们产品的设计不满意,迟迟不肯掏钱,后来公司让我们小组接手,对这个产品做一次改版设计。整个设计的过程一片混乱,三周后虽然按时交稿,但出来的设计并非我们的最高水准,也达不到互联网设计的平均水平。后来硬着头皮拿着这样的设计方案去见用户,结果居然非常对用户的胃口,用户给了很高的评价,项目终于继续往下推进了。为这事公司给我们小组每个人都加了绩效。这个设计之所以得到用户认可,其实偶然因素占了绝大部分,但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在进行奖惩时,并没有也很难去考量这些因素。
下一步读物:《重来》
2.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好像人体的肌肉,经常锻炼就会增强,过度使用就会疲劳。一个好的消息是,我们也可以对意志力进行刻意训练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下一步读物:《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3.刻意练习
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曾提出,在没有稳定规律的环境中,不要相信“专家”。一项技能要能通过学习成为专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有很规则,可以被预测的环境;
2.有习得规律的机会:长久的练习,练习时能有明确的回馈信息。比如编程就是个可习得的技术,而股票交易,则是不可习得的技术。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对这类技能刻意练习的方法:
1.不要呆在“舒适区”和“恐慌区”练习,要选择两者之间的“学习区”练习。这有点像心流体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挑战和能力要相当,既不能过于难,又不能过于轻松;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比如我在学UI设计,学习图层样式时,就要不停的临摹,不仅记住它们的用法,还要做到使用的时候不假思索,想要一个效果手就能听直觉的指挥马上行动;
3.随时获得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4.想像力
初级的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不需要知识的支撑,不需要解释因果关系;而更高级的想象力,它要能够构建一个自洽的体系,这比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要难的多。
其实不管是想象力还是创新力,亦或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依赖于对相关事物背景知识的了解。脑中没有干货,那仅仅只是瞎想,也创造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今年年初买了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就有一堆瞎想的故事,这是我今年买的最不值的两本书之一)。前段时间看的《微创新》里面亦提到,“跳出框架”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并不能提升创造力,当一个人关注具体某一情境,缩小范围,比无方向的往外扩张寻找更能产生新创意。
下一步读物:《宝宝也是哲学家 : 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