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古今中外都没有分别。
所以,在我们读到看到的文艺作品中,女主角大都是巧笑倩兮,都是美人如玉。正是因为有美貌加持,她们的故事才会精彩跌宕,才会引人入胜。至于寻常女子,那只能作为配角出现,或者为女主角舍生忘死,或者如“东施效颦”般聊博一笑。
难得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以丑女为主角的小说,作者用简洁生动的笔墨,为我们描摹了这个丑女的一生,她的骄傲与卑微,她的情怀与疼痛。
这便是“乔女”,一个让人无限感动又充满沉重悲怆的故事。
1、那个被世人嫌弃的姑娘
乔女是个“黑丑”的姑娘,不仅丑陋,还身有残疾:“壑一鼻,跛一足”。作者称呼她的父亲为“乔生”,看来应该是个读书人。看后文乔母对贫困的女儿不愿资助,估计也不会太富裕。从小在这样有点文化、却又清贫的家庭中长大,让乔女深深自卑的同时,又浸润了一份清高。
她知道自己丑陋残疾,于是把“德”作为自己的追求,以此规范自己,也安慰自己。然而,虽然圣人谆谆教诲了上千年,要世人“重德不重色”,可却没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做到。所以,乔女长到二十五六岁,还是嫁不出去。最后只能嫁给一个年过四十、穷困潦倒的“穆生”做续弦。三年后乔女生下一个儿子,随即穆生去世。
原本生活就贫困,成为单亲妈妈的乔女更加举步维艰。她向娘家求助,一次两次还好,久了母亲便“颇不耐之”——我们似乎也不能太责怪她的母亲,自古帮急不帮穷,自家也不富裕,哪里经得起一个更穷困的女儿的拖累?便是血缘至亲,也让人深感为难。
因为貌丑残疾,因为穷困孤苦,不仅被世人轻慢,连自己的亲人都嫌弃,乔女真是又悲伤又绝望。
然而她的内心又是骄傲的,看到母亲神色不善,便“愤而不返”,回到破旧的家,不再乞求谁的怜悯,从此自己纺纱织布,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织布机“札札”作响,稚子在旁载笑载言。辛苦忙碌中,她浑然忘记了人间的恩怨冷暖,只在意那不断增多的纱布,那是她和孩子的一粥一饭,一衣一帽啊。
寂寞的乔女不知道,野百合也有春天,属于她的春天正在向她走来。
2、丑女的春天,邂逅真诚的爱与欣赏
有一个“孟生”,是乔女的同乡。他家资富饶,为人也开阔豁达。儿子还在襁褓中,妻子就去世了,于是他急于续弦娶妻。
然而媒人几次上门提亲,他都对女方不满意。偶然,他遇到了乔女,被这个自尊自立的丑姑娘打动了,立刻请人去试探。不想却碰了个钉子,乔女说:“自己穷困不堪,嫁给孟生后,便可以衣食无忧。这样的条件,我怎么能不愿意呢?然而,我深知自己丑陋残疾不如别人,唯有德行可以自慰。可如果再嫁,那就是失德的女人了,又怎么配得上孟公子呢?”
孟生听到乔女如此回答,更加钦佩欣赏乔女了。这一次,他正式请媒人向乔女母亲提亲。乔母当然满心欢喜,主动来到女儿家,让乔女一定嫁给孟生——这么好的姻缘,上哪去找啊?不料,乔女还是不同意,态度无比坚决。
乔母没法了,可又实在舍不得孟生这么好的女婿,提出愿意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无奈孟生只喜欢乔女,说什么也不肯娶她的妹妹。
乔女这是怎么了?
被世人轻慢嫌弃时,她觉得悲伤绝望;现在有人如此真诚地欣赏她,愿意名正言顺地迎娶她,这是命运给予这个丑姑娘的奖赏,她为何要执意拒绝呢?
她是对前夫感情深厚吗?她是不相信孟生的诚意吗?
不,不是的。
孟生对她的欣赏、爱慕,以及非她不娶的执念,让她深深感动。这个从未被世人爱过的姑娘从内心感念这一份爱与欣赏,已经悄悄将孟生引为知己,将一颗心给了他、
然而深藏在骨子里的自卑却阻拦了她的脚步。
乔女深知自己身体容颜配不上孟生,孟生看中的是她的品德,她也以此为骄傲。无奈,在那个时代、也是她认可的价值观中,再嫁便是女人最重要的失德行为。“德”是自己的骄傲,也是孟生爱上她的原因,如果同意嫁给她,岂不是再也没有引以为傲的“德”了吗?
她不肯让自己陷入这种悖论之中,只能说什么也不嫁。
这是一份卑微,也是一份骄傲。她要与自己爱的人并肩站在一起,要心灵上的平等。
她不能让这“德”蒙尘,唯有把这份爱藏在心里。
3、时光漫漫,用一生的岁月回报知己
孟生两次被乔女拒绝,还没得及去第三次求亲,便得了急病去世了。孟生死后,家中无人主持,财产被村中无赖抢劫一空,只留下一个老婆婆抱着孟生的儿子乌头哭泣无助。
乔女听说后,不仅亲自去拜祭孟生,还去找孟生的好友林生,请他出头告官,为孟生索回财产。林生被无赖威胁不敢出头,乔女干脆自己上告官府,终于为孟生讨回公道。
乔女如此仗义执言,实在让乡里人感动。他们劝她留在孟家抚养遗孤,乔女不肯,带着乌头和老婆婆回到自己家,用孟家的钱财抚养乌头,送他读书,后来又为之娶妻成家。与此同时,她却和自己的儿子依旧清贫度日。孟家的老婆婆劝她让儿子和乌头一起读书,她说什么也不肯。执意让长大的儿子下田劳作,绝不沾染孟家一丝钱财。
乌头深感乔女的养育之恩,也继承了父亲的开阔豁达。成家后坚持请乔女住进了孟家,如对亲生母亲一样孝顺乔女。他还主动出钱为乔女儿子成家,尽管拗不过养母,不得不让他离开孟家,却悄悄买了一百亩田地送给这个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兄弟。
乔女病重,临终前叮嘱乌头,一定要让我与前夫穆生合葬。病床前的乌头虽然点头答应,可他深知父亲生前对养母的欣赏爱慕,亦在漫长的光阴中感受到养母对父亲的情深义重。
既然生不能相亲相爱,死后就让他们永远在一起吧,他多想成全压抑了一生的养母。为此,他甚至给了乔女儿子钱财,要他同意母亲葬在孟家。
不料出殡时,乔女的儿子忽然七窍流血地倒下,责骂自己说:你这个不孝的儿子,怎么能为了钱卖了母亲呢?乌头无奈,只好仰天拜祝养母,表示再也不敢违背她的意愿,乔子才恢复正常。
为了感激孟生的知己之恩,乔女不畏人言,不避嫌疑,用了一生的岁月去回报酬谢。可最终,她依旧走不出心灵的束缚,执意与她并不爱的丈夫穆生葬在了一起。
4、知行分离,中国女性最沉重的悲怆
除了最后的显灵责子,整篇小说没有任何鬼怪灵异,“乔女”的风格迥异于聊斋的其他篇目,这是一篇写实之作,反应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与女性的价值观念。
乔女的行为义薄云天,让人感佩。可她近乎偏执的态度观念,却让人无限悲伤唏嘘。
毫无疑问,乔女是爱孟生的,并且用一生的岁月诠释了这种爱,堪称无私而伟大。可如此深爱,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乔女却都不愿意成为孟生的妻子,这般知行分离,她陷入了自己设置的精神牢笼之中。
乔女前半生受尽嫌弃,一直自卑压抑。孟生的出现拯救了她的心灵,让她意识到,自己也有被爱的价值,那就她的“德”。然而“烈女不事二夫”的观念已经浸润她的血脉,让她一边深爱孟生,一边觉得嫁给孟生便是“失德”,也会因此失去孟生对她的爱与敬重。
她不敢接受这份爱,更怕失去这份爱。所以,她不能嫁给孟生,生前不能,死后也绝不可以。
可实际上呢,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丈夫,把自己“嫁给”了孟生(她对孟生的朋友说,“前虽固拒之,然固以心许之矣。”)。孟生死后,她以一个无亲无故的寡妇身份,既去拜祭孟生,又为孟家出头,还抚养孟生的儿子长大,已经在实际行动中扮演了孟生遗孀的身份。
然而,她自己不肯承认这样的事实。生前不仅刻意分割开孟生儿子和自己儿子的生活待遇,死后也一定要归葬穆家,成全一个道德虚名,以此感动自己,也感动世人。
她千方百计守住的,不过是身体的忠贞,是形式上的忠贞。
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悲伤,更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最沉重的悲怆。
5、不愿你感动世人,只愿你一生如意
乔女以压抑自己、酬答知己、不求回报的情怀感动了作者,当然,也感动了我们后世读者。
可感动之余,我们也深为难过。难道不幸生为丑女,只能寂寞压抑过一生?
翻检历史,其实丑女们原本也是有自信的,她们并没有像乔女这样自惭形秽,自谦自抑。她们坚信“德”赋予自己的美好,并不输于容颜,也敢于主动争取爱情。
《世说新语》中有个著名的“许允妇”的故事,讲的是许允娶妻,揭开盖头一看,新娘奇丑无比,立刻转身而去。新娘拽住他的衣裳不让走。许允不屑地问道:“妇女有四项美德,你有几条?”新娘道:“我缺不过是容貌而已。可作为读书人的好品行,你有多少?”许允骄傲地说:“我全都有。”新娘应声道:“品行以德为首,你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好品行都有?”新娘的责问让许允无比惭愧,当即收敛了轻慢,从此对妻子爱又敬。
除此之外,还有同样丑陋嫁不出去的孟光,竟主动要嫁给大名士梁鸿,也得其所愿,一生举案齐眉。
那时候,女子别说再嫁,三嫁四嫁都是常态,没人说长道短,自己也不会自责自愧。男尊女卑固然早已有之,但她们至少还有些许空间和自由。
然而,从南宋程朱理学诞生开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女德逐渐占领了意识形态,后来更是为统治者接纳,成为钳制女性精神的枷锁,扼杀了无数女子的青春与一生。
“乔女”就是千千万万被压抑个性女子的代表,她的寂寞与悲伤,她的自卑与骄傲,是千年来中国女性最沉重的悲怆。
同为女子,我同情甚至理解乔女的选择,对她的一生无比感动。
可我不喜欢这种感动,也不想赞颂这种“感动”。
愿世间再也没有“乔女”,每一个女子都能知行合一,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敢于追求爱也接受爱,不被道德绑架,不为虚名束缚,身心舒展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