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7月27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从小出生在大士族的家庭环境下,过着富足的生活,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多少有着些学识。然而七岁作诗咏凤凰,是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小小少年是便立志辅佐君王要超过“尧”“舜”,让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淳朴。国不可一日无君,臣将明,则君主明;君住明,则国家明。然而国家的兴衰又在于民,民族兴,则国家兴。看似志向伟大,其实这是多么简单,朴实的愿望,愿意凭一己之力辅佐君主,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人间天下大同……
胸怀大志的杜甫,却生在了大唐朝由盛变衰的年代,年轻的他决定去巡游山川,释放这忧郁的心情。正如我们常说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背上行囊,去欣赏这万山过后华丽的风景。毕竟自己还年轻,不用想这些世间的腐败黑暗,阿谀奉承,官逼民反。把自己交给自然,也让生活更加丰富。
几年之后去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其实可想而知。杜甫本身也明白,结局会是如何。可是心怀大志的杜甫绝对不会甘心,连试都不去试一下,又怎么是杜甫的性格?果然平淡的结局,让杜甫更加的揪心。落第是必然的,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消磨掉杜甫内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也许我们不知道,一个满怀激情的有志青年,是怎样承受的这份这打击。
杜甫能做的只能是再次背上行囊,游走于大好山河,步履蹒跚,踩下的脚印仿佛没有了原来那么坚定。又一次回到东都却碰到了“诗仙”李白。两人一见面就相谈甚欢,他们谈论诗词歌赋、谈论琴棋书画、谈论高山流水、谈论世事难料。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喜悦和不快都分享给了对方。这让杜甫感到无比的欢畅,舒心。而且还与李白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当然在此之后杜甫也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游行生活,是时候放下包袱开阔一条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这时杜甫又满怀激情前去参加了考试,可是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这让杜甫明白,科举之路到此为止,这条路已然是摆明了行不通的。“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落榜的杜甫终于彻底的心灰意冷。想谋求一个一官半职,可是最后落得个满身伤痕才得到“河西尉”这样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几十年如一日,何时才能看见这光明?
后来又经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彻底的变得阴暗了,只好南下漂泊,一路上看尽了人情世故,看透了世态炎凉,一切都是那么不尽人意,然而这时的杜甫,并不像其他诗人一样,悲天怜悯,感叹身世的不计,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写下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就是“诗圣”的独到之处,一辈子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为国为民操碎了心。但还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憔悴、消瘦的杜甫,身体越发不如从前。发出最后的感叹:就让我自己冻死在这茅草屋里面,只要能让天下的士兵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国效力。
这就是杜甫余生里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