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曾国藩在家训中这样解释: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意思是说: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自己的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就是“主敬”的方法。一出门就要像要去拜访一位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就是“主敬”的气氛。
《礼记》中说道:“庄敬日强,安肆日偷“,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使自己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斯以为,主敬即是对生命对万事万物有一种敬畏之心,内心有信仰,纯净明澈。而在生活中则表现出一种仪式感,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与恭敬。平时衣着要得体,出门犹要整齐大方,当你内心持有一种庄重时,我的精神是内敛的,不会四处弥散。身心合一,是最自然,最自在的形态。
孔子在《论语》在解释主敬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即,君子应该首先衣帽齐整,再就是要注意观看事物时的目光要正,不能左顾右盼,好似贼眉鼠眼一样。这样一种庄重严肃的仪态,就会让人生出敬畏之心,显得有威严但又不凶猛。
今日学习至此,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大儒、高士有些即使样貌并不出众,但凛然有一种不可侵犯之势。想来,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练吧。目光不可游离,要正视前方的人事物,这样精神才不至于涣散。一旦敛神聚气,自然胸有成竹,有一种不可破的气场了。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若如曾这般每日静坐四刻恐怕或者说肯定做不到,但如果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适当静坐,倒也是件不错的事情。何为静坐,如何静坐。我们可能肯定无法像曾一般时时体念圣人之仁心教诲,而在做到如禅修般的打坐,暂时也是件困难的事。一来是那样的动作着实折磨人,二来自己的心确实也不够定。暂时所能做的可能就是听着音乐,冥想一二。日子久了,心定了,可能会去尝试打坐,也未尝不可。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对于我这种特别嗜睡的人,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所幸的是,随着年岁见长,早起似乎也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困难之事了。不过,要做到早起,首先一定是要做到早睡的。不然,一天两天可以,长久下去,精力无法跟上。即使起了,也是睡意矇胧,稍一松懈就又来一个回龙觉了。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但坚持下来还是很难。要想做到,就要缩短自己一本书的阅读周期。可易受情绪影响的我,往往不能坚持每日阅读啊。而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是断不可拿来凑数的。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读史是很好的,这么多年确实从中获益不少。但二十三史确实未敢尝试,把这个念头放在这里,合适的时机就开始吧。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我平日里话也不多,与单位同事、外人,说话倒也还庄重。只是熟识的人面前倒偶尔会有一搭没一搭的。其实,越是熟识的人,说话越要注意分寸。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斯以为,养气之根应在主敬。当你内心纯澈,心无旁骛,精气自然聚集内敛。此时结合静坐、呼吸,就很妙了。至于无不可对人言之事,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但心中坦坦荡荡肯定是没问题的。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这是曾麟书告诫其子的话,很好理解,但要做到确实很难。只能说在生活中尽力而为吧。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偶尔为之不难,但要日日坚持确实太难了。但做了总比不做好吧。
10.日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每个人总是要培养和修练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这样你的内心才足够愉悦,才够自信。这时你的精气神一定是足够的,可能那时你就成了脚下生风,眼里有光的人了。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每天写字练字,确实有助于自己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但要坚持,亦不是件容易的事。
12.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夜不出门肯定做不到,但尽量不要晚睡这是可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