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等红绿灯的当口,身边的出租车里传来一句沙哑而熟悉的声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声音是在我的脑海播下了种子的,太熟悉不过了,就只因这一声,把我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的夏天,那段听评书的日子。
那时我还青春年少,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只想吃饱;总也吃不饱,从来没吃饱。
非但肚子饱不了,精神上更是贫乏,直瘦出了骨风。村上只有一份报纸,轮不到你这儿,课书之外能见到的文字只有那固定的几家墙上地方出现的标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干部走上第一线带动群众千百万”“团结团结再团结,学习学习再学习”风吹雨淋雪打日晒,墙皮这掉一片,那儿少一块,都不成文了!
直到有一天机缘巧合地听了一回匣子(收音机),才有了久旱逢甘霖的解渴;世上竟还有这么多动听的故事,这么精彩的人物,这么如在眼前的场景;那匣子里的人是谁?咋这能耐的?咋记性这好?还能凭一张嘴吃饱饭?!
之后的几年间,我都在北街的黑教爷家听评书。
那是秦岭山脚下农家最平平常常的院子:一个小门楼;七尺高;蓝布瓦搭在两边,木门的黑漆也斑驳了,一个低矮的门槛,跨进去是一个院子。左手有一棵高大的椿树,白椿的,枝叶覆盖了院子一大半;右手的对口粗的一架葡萄树的老藤绕过头顶向左伸过去攀在那棵白椿树上;白椿树下方是一株木瓜树,木瓜在枝叶间招摇;木瓜树脚下有一口水井,井口用蓝色的城墙大砖围了一圈,常年被青苔罩着。白杨木的光滑井杆依靠在厦子的山墙上。用井杆提水是要讲技巧的,这一点我在行:勾口在左,桶接水面之际,往右侧轻轻一划,迅速按桶系穿下水面,朝左猛一橹,迅速上提,只听花的一声,满桶出井。放学回家先提水,是怕听书时做饭没水了,要你提水而影响听书。做饭是大人的事,提水是小孩的本份;一大桶水提着吃力,走Z形路,一路水花落。收音机在厦子的房沿边,漆蓝的木盒子外面有均匀的小孔罩着收音机,是正午,很静,鸟也不叫了,只有单田芳的沙呀的嗓子在顿挫,在穿过电波……
听的第一部评书是单田芳的《隋唐》,其时,秦琼吃了官司,被发配北平府,解差谢甲童环两人一路陪着,好吃好喝。之后打擂史大奈,结识张公谨,认亲于王府二堂。
……程咬金、尤俊达六月二十三长叶林小孤山劫皇杠,秦琼染面涂须诈登州,贾柳楼三十六友刺血淋盆,罗士信救娘战来乎儿,老杨林三挡秦叔宝,单雄信四世不投唐。罗成攻一字长蛇阵,裴元庆三杰反打二杰宇文成都,……破铜旗阵,战四平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总戏尉迟恭,三鞭换两锏大唐建成……
《隋唐》是我听单老的第一部书,一部印在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书!
现在想来,评书都给我带了什么?
评书给我故事和蕴含在故事中的各方各面的人情世故的道理。重要的收获是给我最初的文学素修和讲故事的技巧。
看世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论学业:学好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与领导:大将保名主,俊鸟登高枝。
谈交友:鸟随鸾凤腾飞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讲人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念鱼情念水情。
因与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分来早与来迟。
说后悔: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初涉世:小马乍行嫌路窄,雏鸟出笼恨天低。
小心为上:屋内说话窗外有人听,道边说话草稞有人听。
人难测: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瞧脸色:进门看脸色,出门观天气。论
忠孝:尽忠不能尽孝,尽孝难以尽忠。
志气:三军尽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家国: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时运:龙在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凡此种种,辨善恶,知美丑,晓礼仪,明是非。普及和补充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播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评书对对一个孩子的滋养和示范意义反映在其成长的每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取之不竭,甘之若贻。
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价值观式微的今天,很庆幸因为评书而使自己“不忘初心”;常常怀念那时候的一天显得很长的日子。
那些日子当时淡若水,现在想起醇过酒。
那些日子过得慢也过得快;慢从“且听下回分解”开始,快从“上文书讲到……”
那些日子过得是明晰的;一周是清晰的,一月是清晰的,一年也是清晰的,不曾少过一天;每天的人物登场,场景虽过三十余年仍在目历历。
那些日子有画面感,尽可以凭你想象:或金戈铁马,或扼腕太息,或悲愤不已,或兴高彩烈,或意犹未尽,风卷帐旗猎猎,才子佳人,书生意气,英雄末路,一坯黄土掩风流。
那些日子很简单,人物场景只是两个处切换,偶而是现时,其余多唐宋。
那些日子幽幽的,漫长,舒婉,清辙,自由,更多的成份是宽泛。
那些日子高兴时可跨越沣河去二溜滩拨草,累了就在河堤的拐湾的国柳荫下睡觉,身下铺着干净的暖暖的沙子。
那些日子不为别事忧,只属于我和我的评书。
那些日子;世界好小――围着收音机一圈人:选利大,黑教爷,太爷,还有我。
那一刻,天地间只有这四个人,和没见过面的单田芳;那一刻,肚子不饱,精神饱!
时在二O一七年九月十二日
改于二0一八年九月十五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