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生活迫使儿童整合并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境的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我们要有某种方法去认识他的整体人格,这个方法不是要描述他做了什么或者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所采取的态度。
家庭中,往往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不正确的教育管束,导致孩子养成了一种依赖,甚至说是病态的性格,他们总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对其发号施令。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开始对父母动手动脚,以便引起父母的注意或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地位,虽然其本性并不坏,但这样的一种性格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对其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常常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比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比如父母生了二胎,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大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他就会用犯错误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
人类对于环境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会适应它。一个人内心是否强大,取决于对新事物的适应和判断力。我们如果能将自身的性格随着环境的转变而转变,这样我们无疑将会变得更为强大。
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实验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环境下,儿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一些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另外一些则总是想优于别人,并把这作为首要目标,还特执着。这对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可以说是十分不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两个互相较劲的孩子会形成一些令人不太喜欢的性格特征,而且压力会越来越大。
对于孩子厌学,我们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改正,如果他们上学迟到,我们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只能使他们更加不喜欢学校,更加认定他们不属于学校。强迫他们上学,他们会寻找其他方法来应对,并且这些方法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做正确引导,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们成人也会把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就去做归因,给自己找借口,这其实是一种成就补偿,比如“如果他不懒惰、拖延…他什么都能干!”,“如果句式”就使得他的毫无成就变得理所当然。于是就出现我们越是责备、惩罚,孩子越是无法改正,反而越糟糕。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
儿童是否愿意做家庭作业?忘记做家庭作业表明他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家庭作业做得不好和做作业时显得不耐烦,都是儿童用来躲避上学的手段,因为他们更愿意做其它的事情。
如果不懒惰,如果认真些,如果…就能做好,会让孩子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
如果家人过分宠爱孩子,会造成儿童具有语言障碍,比如一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的一切就已经被母亲安排得妥妥当当;还有父母从不让孩子把一句话说完,也不让他们自己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孩子则由于说话时遭到过取笑和嘲讽,从而失去了说话的信心。其实在孩子说话时不断进行纠正和反复挑剔似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会使得孩子因此长期受到自卑感的困扰。例如,有些人在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先不断地重复“请大家不要取笑”,这样的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毫无疑问,这些人在童年说话时肯定有过被取笑的经历。
不管是人类也好,动物也罢,作为弱小的群体,出于保护自己的原因,他们往往选择群居,因为群居能够给他们带去安全感。让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与他人接触或让他们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他们在安全感方面的欠缺就会表现出来。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道德说教并不会使情况发生很大改变,假如我们不断地对一个儿童说他很坏、很笨,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认为我们所说的是正确的,并最终失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会认为自己天赋比别人差,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很小,自然形成一种消极心境。
对儿童的教育不能过早地开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自己会形成一定的规则或程式,以此来指导他的行为并据此对不同情境作出反应。孩子的行为并非客观的反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的影响。他对某一情景一旦产生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只要这种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始看法没有被矫正,那么无论多少逻辑或常识都不会使他后来的成人行为改变。
个体的心理生活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现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是密切相关、前后一致的。我们不可能瞬间摆脱原来自我的影子,而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从来也不知道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换句话说,直到我们的能力和天赋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全部的潜能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正是由于人格的发展具有某种连续性,教育并改善个体的人格,并对儿童在某一时刻的性格发展状况进行检测才能成为可能。如果一个个体处于一种全新的环境之中,他就会将处于隐藏状态的性格表现出来。
我们不能依据我们的常识去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的对错做出判断,有些孩子会以反抗父母,挑战父母的权威为乐,会以此觉得自豪。如果我们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这种惩罚就会成为他们继续反抗的绝佳理由,并被强化。
对新环境进行研究就非常有必要,因为它是使儿童发生转变的因素,它将儿童在对新环境准备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体现了出来。
当一个孩子跨入学校的大门时,学校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如果对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成绩不佳的孩子加以批评责备是没有用的。这就要对孩子做良好的入学准备。对孩子来讲,母亲是第一个唤醒他兴趣的人,并在指导他把兴趣转入健康的渠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家庭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的影响。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是注意发展他们人格,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两者其实是可以兼顾的。
各种学习课程的教学应该充满趣味性,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同时可以把一些科目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这样会让学生不仅产生兴趣,还会逐渐具有以融会贯通的方法处理事情的能力。
童年经历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形成难以磨灭对印记。身为父母,我们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我们不但肩负着教育孩子读书、学习和做算术的责任,而且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这样,孩子就不会承受比其他孩子更大的压力。
关于青春期,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看,青春期是任何一个个体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深入的了解,给孩子更多独立自主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像童年时那样严密监视限制孩子的话,我们将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