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星期二
批阅——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昨天晚上十二点,是新网师课程《给教师的建议》第三次预习作业提交截止的时间。今天,是互相批阅的时间。吃过晚饭,我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认真阅读了我的批阅任务:九篇预习作业。
读他人的作业,想自己的作业;看他人的教学实践,对比自己的日常做法,从中遇见优秀的榜样,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到提高的办法,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来谈一谈今晚批阅作业的收获。
首先,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些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育理论理解得透彻,并能灵活运用,或者是能在苏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比如我批阅的第一篇作业,印象就非常深刻。这位老师在开篇先来阐述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学习的各种能力达到自动化的理论,接着又详细列举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操作这一理论的,最后又回到了苏氏的教育理论上。而我,还有一些老师的作业,就是多偏重教学实践,很少用教育理论去解释自己的这种教学实践。有两位老师提交的作业直接就是一个教学设计,还有一个老师提交的是活动设计,从前到后,没有一句关于本次授课要讲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建议。其中一位老师提交了高中化学教学案例,每个环节也没有注明设计意图或者是思路,所以,对我这个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严重地表示看不懂。
从这一点上我也得出了结论,本次作业让写的是一道论述题,并不是单一的提交一份教学设计,应该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苏氏的教育理论相结合,这才是合格的作业。
其次,在批阅作业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教学好方法。其中一位老师的姓名记不得了,他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当他开始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连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读起来都磕磕绊绊,不知道在哪里停顿。抄写概念的时候,一些同学竟然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归根结底就是学生读写能力欠缺造成的。于是,这位老师,这位教数学的老师,开始在班级里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朗读、阅读),交流课外书籍(语言表达),并训练学生的写字、写文。日积月累,水滴穿石,这位老师终于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一位数学老师尚且能在学生的读写上如此良苦用心,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践行呢?
有一位老师让学生给古诗配插图,再结合插图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背会了古诗。这个做法我也实践过多次,效果确实不错。好的做法今后就继续坚持。
从今晚的批阅作业中,我受益匪浅。对比优秀者,我找到了差距,也看到了我应该努力的方向——认真读读书,好好地去啃读这一本好书——《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