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公身上,我照见了自己
参加完《论语》早课,吃完早餐,去厨房洗碗,发现洗碗池的盆里依然盛放着早晨老公洗碗后的脏水,心里不舒服的感觉“腾地”再次升起。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没有学习之前看到盆里的脏水,我会启动自动化快速反应机制,直接指责老公,以平复心中的怒火和不满,但都以失败告终。
学习心理学之后,看见脏水在盆,虽然心里不悦,但我学会了隐忍,选择了闭嘴。我直接倒掉脏水,把盆清洗干净,然后洗碗收拾池子。
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里的抱怨和指责却没能平息,也就是,外在的行为转移到内在,任内心里情绪起伏。
老公的这种行为和我内心的“抗拒”形成了对立统一关系,于是,这种模式依然会周而复始。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功课还没有翻篇。
因为,我内心这道坎还没迈过去,或者说,这件事情想要带给我的意义和价值远非如此。我还没有用心去挖掘,并拿到这份收获和成长。
再次联想到这两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十五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指当别人做对了,自己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去表示感激,有没有回看自己是否做到,有没有诚心诚意、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去做到,如果没有做到,问题、原因和障碍是什么,接下来应该如何保证自己做到;
“恕”,是指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一是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宽宏大量,从内心里去宽恕别人;同时,要回看和反思自己,内心是在埋怨别人,还是有一颗想要帮助别人的心。
我意识到,这件事只是一个诱因,也就是引发我产生情绪的一个点,如果我没能拿到这件事对我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我依然会紧紧地揪住它不放,依然会让它成为障碍自己成长和突破的点。
因为,人们往往会对未完结事件耿耿于怀。
这件事之所以一直存在,因为,我没有选择直接面对解决,而是先选择对抗、无果后,再选择了迂回和逃避。
而,这件事之所以维持到现在悬而未决,我之所以选择迂回和逃避,是因为我害怕冲突,担心破坏关系。
当我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接纳现状,说出内心的顾虑,选择解决问题,而非逃避痛苦时,问题就只是一个问题而已。
此时,我意识到,老公真的是一位非常称职的陪练,我需要时时保持觉察,时时对镜,从他身上照见自己。他之所以来到我的身边,带着他特定的使命。
当我一次次看到老公留在盆里的脏水的时候,当我一次次在心里埋怨老公邋遢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脏”和“邋遢”,而没有看到与“脏”和“邋遢”同时存在的“有为”和“常为”,更没有看到我内心的“脏”和长久以来的“无为”和“不为”。
也就是,我只看到了老公表面“脏和邋遢”“有为”背后的“无为”———接纳、包容,甚至纵容;更看到了自己表面“干净整洁”“无为”背后的“有为”———指责、抱怨,甚至不屑。
意识就是改变的开始,有意识比有能力更重要。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无为,和不想要的“脏”和“邋遢”的时候,我也就清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的是干净整洁,内心的那份纯净和美好;我想要的是有为,对家的真心付出、对老公、儿子、父母及身边人的真诚和感恩。
于是,我开始反思,开始放下抱怨,放下批评指责,放下内心的评判。
我觉察到自己每天沉迷于对知识的执着,却很少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落实。
当我拿起抹布拂去家具上灰尘的时候,当我拿起笤帚清扫地板的时候,当我拿起墩布拖地的时候,当我擦拭墩布桶内壁滞留的污渍,不小心划破手指的时候……
我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有多久没有拿起过墩布……
我再次思考,当我一次次在外边学习上课、支持学员、活在自以为是的精神世界里的时候,却没有用心去思考和感受过,是谁为我创造了这样一个“不减不垢、不净不增”的物质世界。
昨天,从儿子身上照见了自己;今天,再次从老公身上照见了自己。
我知道,他们都是一面镜子,来到我的身边,就是为了协助我回到内心、完成自我修炼,做一个内心坦荡荡的君子,而非常戚戚的小人。
正如《论语》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所以,学会代人着想,静坐常思己过。克己复礼为仁。
修道,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克服自己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情绪和欲望,依照“礼”和“仁”的标准,在学道中度过一生,得到道体生命的体验,一以贯之,力行忠恕。
这样,我们就会生活在快乐当中,并保持不断向上的方向。
亲爱的老公,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