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会逗孩子?
2017-03-21 原创作者 佳丹
一
前两天,去邻居小灿家串门。小灿家的儿子墨宝一周半,正是咿咿呀呀学语的年龄,同时为人很是小气,不管什么吃的,给了他就是他的,谁也别想吃他一口。
“来来来,让奶奶吃一口饼干。”邻家的奶奶很喜欢逗他,每次见孩子手里拿着吃的,就会装作要吃的模样,吓得孩子立刻跑开。
有时候奶奶兴致来了,作出一副要追墨宝的模样,孩子就跌跌撞撞跑到他妈妈身后,露出半个脑袋,谨慎无比的模样,逗乐了奶奶,常说“这孩子真能,一点都不吃亏。”
不过墨宝对我除外,一般每次我蹲下身来请他给我吃的时候,他刚开始会犹豫,后来连犹豫都省了,直接给我吃。
邻家奶奶每次看到都啧啧称奇,说我也不知道那里对了孩子的眼,竟能从孩子手里“讨”到吃的。
很疑惑吗?
其实等你理解孩子的心理以后,就不会疑惑了。
二
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就是婴儿的笑容,最好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笑声,不管什么人见了,都想逗逗他。
我曾见墨宝喊了一声“奶奶”后安心等待拿到甜甜的糖果模样,甚是可爱。
“再喊一声”奶奶食言,晃着手里的糖果笑着说道。
“……”墨宝怔住。
看到他呆愣的模样,很多旁观者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有的人甚至会加入到逗墨宝的队伍中。大人乐了,却产生了弊端。
小孩子涉世未深,不能像大人一样能清楚理解自己的为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外部大人的做法。大人如果夸他棒,他就知道这件事情做对了,以后可以经常做,反之亦然。
可现在看到大家在笑,不像是做对了鼓励的笑容,也不像做错了斥责的冷笑,于是他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大人笑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还是做对了。
同时小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把这份疑惑和不满藏在心中,化作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是无形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像逗孩子这种小事也应该引起重视。
其实,逗孩子玩,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逗孩子玩是一种外界对孩子的神经刺激。
它可以促使孩子大脑的思维活动,提高婴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模仿能力,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同时通过逗孩子玩,可以扩大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接触,使孩子充分享受父母的抚爱和温暖。
其实正常的婴幼儿都喜欢和大人在一起,也愿意和大人进行简单的情绪交流。婴幼儿跟成人接触的机会越多,越是有利于儿童智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所以说,正常的逗孩子玩,对儿童的健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
那不正常的逗孩子的方式是什么呢?
比如奶奶逗墨宝的方式。墨宝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就是自私,以我为中心,也分不清楚你我,觉得他喜欢的东西就是他的。
奶奶为了寻找乐趣,故意在这方面逗他,激他。却不知道越是这样逗孩子,孩子越会变得自私,因为不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会使孩子会坏品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也有的人逗孩子玩,全凭自己的兴趣,只管取乐而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事实上孩子在被人逗着玩儿的过程中,也是在无形中接触成人的教育和影响,而且这种教育和影响往往很起作用,效果很灵。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和毛病,往往是在成人逗他玩时,无意中“传授”给他的。
例如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有人总是喜欢模仿孩子口齿不清,发音不准的话,而且还故意教孩子一些怪叫声。
他们以为这样逗孩子比较有趣,好玩,其实这样是害了孩子。
一岁到两岁,正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期不注意纠正孩子口语上的一些缺陷和毛病,以后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有的孩子,长大后仍旧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很可能是小时候被人不恰当的逗出来的。
还有的人常常逗孩子骂人讲脏话,以此来取乐。
比如爸爸先逗孩子,让他骂妈妈蠢猪。孩子得到爸爸的怂恿就去骂妈妈,于是引起爸爸哈哈大笑,夸孩子“机灵”“聪明”。
妈妈也不甘示弱。反过来也想办法逗孩子骂爸爸。这样逗来逗去似乎给家长来了某些刺激和“乐趣”,小孩子因为年幼无知,也感到有趣。
但是这样做结果使孩子学会了骂人,讲脏话,大人于无形中起到了教唆犯的作用。
四
不恰当的,过分的逗弄,确实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么,该怎么逗孩子呢?
第一,首先要照顾婴幼儿的心理特点。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逗孩子玩要注意间歇,适可而止。
同时对孩子的刺激也不能太强烈,否则就会使孩子大脑处于过于兴奋和紧张的状态,而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久而久之,就会损害孩子的大脑神经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另外不要超出限度。有些父母看见孩子醒着就逗起没完,时间长了导致孩子既不会,也不肯自己玩耍。
只要发现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就哭闹不停。长此以往,逗孩子这件事就变成了“苦差事”。所以家长逗弄孩子一定要适可而止,引导孩子自己玩耍。
二 逗弄孩子要情趣健康。教孩子打人说脏话等恶作剧式逗法,是践踏孩子的幼小心灵,必须制止。
第三要因才施逗,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点。
比如快上小学的孩子,你再逗他笑一笑,就显得不合时宜。
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学前期,其思维特点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家长要教孩子学数数,就可以引导孩子数筷子,数积木,数汽车等。
另外,还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点,对症下药。有的孩子体质差,父母可以逗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有的孩子嗓音好,父母可以逗他多唱歌发挥他的特长。
四,逗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讲故事、看图书、听广播、教唱歌、做手工、放风筝等等,全都蕴藏着逗弄孩子的丰富教材。家长应该善于运用它们,启发孩子的智慧,增长孩子的知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五,有目的,动机正确。
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全都是由一切社会动机引起的。学前期的孩子动机不如成人那样复杂,但动力的“种子”已经萌芽。
他们不但对表扬和批评有朦胧的认识,而且对周围客观事物,尤其是那些易仿,易学,易做的事,极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强烈的追求。
例如美国华裔儿童何山美。刚诞生下来,父母就想尽早把山美培养成科学人才。山美两岁的时候,父母就逗他查字典玩。所以他语言词汇掌握得很快,思维敏捷智能突出,九岁就进入华盛敦大学。
六,注意引逗形式的多样化。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智能处于“原始状态”,父母教儿童一个概念,需要多次引逗才能完成,这时候单一形式很有用。
但是学前期儿童,再用单一形式反复引逗就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失去兴趣。所以要注意引逗内容,尤其是引逗方式的灵活多变。
七,最重要的是如果“逗”孩子“逗”错了,要当场纠正。圣人都说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五
如果有一天你到单位们经理严肃的通知你,你被开除了。
半个小时后带着一屋子大人,笑着对你说,逗你玩的,你会觉得好玩吗?
事实上这恃强凌弱是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留给我们的密码。
酒桌上你得喝吐了,客户客户才在合约上签字;职场上,你得会逢迎拍马,领导才认同你的价值;这两种场面与逗孩子是同一种行为——要你低头,我才给你好处。
被这样逗大的孩子,就会这样去逗更小的人。
哪天角色变化,别人求他签合约的时候,他就会同样把别人灌醉。
靠点头哈腰谋求高位的时候,就会要求将来的下属,逢迎伺候。
这密码就在我们每个下意识的行为里,一代代传递下去。
于是没有达到显示出成人的优越感这一目的的大人会用尽各种办法逗孩子。
六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
他认为和孩子的交流,也是一种德行教育,不可以大意马虎,并且很肯定的认为,经常被捉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因为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是从小时候培养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不论多么年幼,也会受到大臣的跪拜和朝仪,这也是为了培养他的帝王之气,九五之尊。
而一个人经常被捉弄,处于“丑角”地位的孩子,内心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同是捉弄一方面也降低了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变得没脸没皮。
孔子说知耻而后勇。一个不知廉耻的人是难以承担责任,明辨是非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让孩子感觉的到自己是被爱的,而不是被捉弄的。
爱孩子很重要,但选对爱对孩子的方式更重要。从这一刻,选对爱孩子的方式,慢慢地陪你的天使长大。
我是佳丹
两个男宝的辣妈
闲时赏花
忙时看娃
欢迎关注
转载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