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说法:“孩子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如何描绘,他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你信吗?
我信。但是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后,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爱和自由》最初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全国各地演讲的内容,后来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全书共二十三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儿童的重要性。
孙瑞雪老师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她怀着对儿童无比博大深厚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这些科学、实用的教育理念,对家长、对幼儿教师提供了思想认知的营养,更让千万儿童们受益。
孙老师的理论根据来自“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并将它中国化、实践化。她相信:儿童有自己的内在的“精神胚胎”,儿童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就是家庭和幼儿园给孩子提供真正的爱和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
许多家长可能认为:我们非常爱孩子啊!作为孩子的父母、亲人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对一个内心根本就无爱且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成人来说,他不一定真的会“爱”孩子。
如果父母的心理发展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果还处在童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巨婴”,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从他自身出发,他更爱他自己。在处理同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他可能更多地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与孩子有不同意见时,一定要孩子听他的;在与孩子有冲突时,他同孩子怄气,对着干。总之,他必须最后取胜。他不能作为一个成人宽容地对待孩子,容纳和理解孩子。
爱孩子不是管制孩子,爱孩子不是提供吃喝玩乐,爱孩子不是无限满足孩子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过这样一句话:“爱”, 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顺从自己,越顺从就越认为这个孩子懂事、听话。我们多数通过讲道理或者强制措施让一个孩子顺从我们。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表面上顺从你,但内心他根本不想顺从。长此以往,这种压抑本性的顺从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青春期时爆发式的反抗,或者有的孩子可能表现为精神抑郁。
你觉得在生活中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就是爱他。比如他不喜欢吃海货,但你觉得吃鱼对大脑发育好,于是不厌其烦地劝他吃;他喜欢打篮球,你觉得浪费了本可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千方百计限制他;他喜欢收集明星照片,你觉得追星是低俗的行为,就禁止他……
你这不叫爱孩子,你明明是爱自己。你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你仔细考虑过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鱼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明星吗?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前段时间上映的青春、伦理电影《狗十三》,讲述的是十三岁女孩李远从童年到青春期成长的经历。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奶奶每天早饭都给李远准备牛奶,奶奶辛劳付出照顾孙女,认为牛奶有营养,却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李远其实对牛奶过敏。奶奶爱孙女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爱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爱”,而是基于她自己的想当然的爱。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有多少事情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当父母的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我们习惯上很难容忍让孩子自由,尤其当孩子“吵得很”时。但是,你要是真的爱孩子,你就要给孩子相对的自由,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听从父母的意愿。
很多大人没有这样的耐性。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难容忍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成人嫌麻烦,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对处在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一岁多的孩子要学着自己吃饭,勺子用不利索的娃娃吃一顿饭,饭没吃几口,却将衣服、桌子,甚至地上弄的一片狼藉。有的家长受不了收拾杂乱的现场,选择大人喂,这样又干净又省时间。实际上呢?剥夺了孩子锻炼手部肌肉、手脑协调的能力。
我们宁可让孩子浪费一点儿,脏乱一点儿,也不能破坏孩子自我发展的需求。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
蒙特梭利说:“奴役和依赖的危险,不仅在于白白浪费掉了生命,导致软弱无能,而且正常人的个性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堕落和退化。”
很多“奴役”我们做得难以觉察。有时候我们好心好意“教”孩子,实际上就是在“奴役”他。比如,有的老师教孩子画画,教的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不把鱼画在河里,而是画在天上。她觉得不行,不能这么画画,就告诉孩子们要“先画一条地平线”。后来,孩子们只要画画就加上一条地平线,全班的孩子都在这样画。这是不是"奴役“呢?
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比教师、父母想象的更崇高的工作,他0到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人的成长依靠什么呢?法律?道德?良心?不,都不是,依靠发自内心的爱。爱首先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像和归属,那投像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
只要我们潜心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这种爱要容许孩子犯错,容许孩子体验不危险的事情。因为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感觉。6岁之前的儿童你给他讲多少大道理,他都不会理解,五六岁的儿童可能会理解一部分。他们对这个世界任何东西的理解都是源于他的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
有了爱,即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看看我们周围:是不是有的父母自身学历不高,工作普通,对孩子的学习也不怎么投入,孩子却学业优秀;有些学历高、事业成功的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孩子却发展的不咋样。这里面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孩子的爱是否是真的“爱”。
不要担心给予孩子太多的自由会导致孩子不听话。真正拥有爱和自由的儿童,会因为心中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根本不需要强制。这样的儿童是作为 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一个充分得到爱的孩子是快乐的,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
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用孙瑞雪老师最喜欢的泰戈尔的一首诗来结尾吧: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