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换言之,原来理解不了的,通过这堂课,理解到了;原来感受不到的,通过这堂课感受到了;原来欣赏不着的,通过这堂课欣赏到了。
2.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3.学生已经读懂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不好的,老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老师没时间处理。这种现象,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上课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样本,了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这道理好像并不复杂。然而,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能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语文教育五大杂志《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
5.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
6、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要做下面两件事情。
(1)指导学生能带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比如知识小品文《死海不死》(说明文),其最要紧处,除了传播知识之外,就是语音的表达艺术,这就是说明文的“趣味性”。
7.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8.教师之所以“讲”,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老师的问,是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课文的意思和意味。
9.新课程其实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完整。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这样的课堂,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