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看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我想如果不是《哆啦A梦》那就是《阿童木》[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的科幻漫画作品 ]了。 这是很多九零年代的童年回忆。科幻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为孩子大开新世界的巨门,而科幻里的人文关怀也为孩子的心灵播下善良的种子。
小时候总是每到下午放学回家就急匆匆地盛好饭抱着饭碗拿着小板凳准点守候在电脑屏幕般大小的电视机前,锁定星空卫视看哆啦A梦,那专注的神情,急切又兴奋的心情想想真是可爱。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科幻的概念,只知道这个动漫很好看,哆啦A梦好神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但就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脑洞大开!
比起哆啦A梦的竹蜻蜓我还是更喜欢七龙珠里的小悟空的筋斗云,原因很简单,云朵更可爱,软绵绵的,坐在云朵上在空中飞,一定比头上挂个竹蜻蜓好玩,比开门就到另一个地方的任意门有趣,而且一云在手,说走就走!
阿童木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有爱的未来世界的想象。虽然阿童木是智能机器人,但是却有人类的勇敢、善良和正义的品性,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不过阿童木写的虽然是对智能机器人的期待与想象,但体现的更是对人的美好品质的期待。
阿童木中关于未来城市的描绘在当时的那个小小脑袋瓜里一直觉得很神奇,特别是漂浮的汽车,老觉得很不可思议,而现在磁悬浮列车已经是出行交通选择了,真快。而且悬浮汽车也出现了概念车,看到科幻中的东西慢慢成为现实就像看到电影里的人走出了屏幕的感觉。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很有名的软科幻作品,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只有动画片这个概念,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并没有接触到真正“科幻”。
《海底两万里》虽然初中那时已经听说,但并没有真正翻开来看。 直到今年八月份,刘慈欣的《三体》获奖的新闻四面八方涌来。因之前科幻对于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只闻其名,不知其理。所以,对这个新闻并不以为然。
莫言的获奖我还更能理解这其中包含的些意义。 不过,那段时间大家对三体的赞誉真是难以置信的澎湃,以至于我的kindle封面上经常见到科幻小说的推荐,三体尤为显眼。于是顺手下载了其中的两部,《三体》与《黑暗森林》,见识下这个备受赞赏的三体到底有什么魔力。 也是在这之后,我才了解到,科幻原来有分软科幻与硬科幻。
软科幻,简单来讲是更注重“幻”,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足够大胆新奇,可以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知识来撑起框架,如日本科幻漫画《阿童木》,美国大片《蜘蛛侠》《魔戒》等等一类作品,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软科幻的读者/观众接受范围会相对广一些;
硬科幻,则需要严谨的各类前沿科学知识外加奇特的想象发挥,这个脑洞一般都开的很大,同时也意味着阅读门槛稍微高一些,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比如《三体》,这是一部典型的以物理科学为基础并糅合其它学科知识的想象,而最近大热的《火星救援》也是以航天,数学等知识为框架的科幻作品,由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不过,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分有时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并不是硬科幻就意味着“很科学”,软科幻也会包含科学知识,不管的什么科幻作品,再天马行空也要有一定科学根据,不然就成了虚构小说了。
在软科幻中也会出现类似提出的在当时看来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想象最后变成现实。比如《海底两万里》中提出的电力潜水艇,而现在已经很常见了,在当时还造不出这个东西。
三体作为硬科幻,基本上书里的每一个科学名词展开都是一个世界,所以看这本书除了具备基本物理知识还要有更深入的相关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理科知识仅限于高中阶段的我看这本书就像在沙漠与绿洲、草原间徘徊跋涉。
初高中的物理知识只能帮助我大致理解像曲率超光速飞船,智子等这些概念,曲率超光速飞船在我的理解中,只粗略理解到它的飞行速度媲美光速或者更快,顿时惊叹飞船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速度?按这样的速度飞行,飞船里的人会怎么样?不求甚解。 这个在后来《看星际旅行》时,主角们乘坐的那艘“进取号”太空船,才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原理是通过引擎来制造空间变形,而“曲率泡”会像一层保护屏障一样包围着飞船,然后通过空间的“变形”来推动飞船前进。现在还是觉得难以理解,但大致可以想象。所以说,看到这些名词理论时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一页还没翻完就打瞌睡了。可又不能就这样停了,后面看起来好像有很了不起精彩的想象呢!
半睡半醒地囫囵吞枣地过了艰涩的那部分。直到看到面壁计划。这个想象真是突破了我的理解天际。因为我们潜在的外星敌人可以看透任何东西,因为世界皆由物理成分构成,凡是物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除了人的内心世界,人类的表情语言。所以地球人就进行了这么个计划,选定五个人成为面壁者,思考拯救地球的计划,所做的任何行动都可以不需要对任何人作解释。计划启动后,他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下达的任何命令都是属于计划范围,所有人都要服从配合。这个计划只有一个原则是不能危害人类生存。想想都觉得还是好荒谬!两百年后,他们的后辈也是这么看待那个计划的,祖先们太紧张了。
这两本书最最壮观的想象就是与敌人的第一次交锋。但是我们的对手却还不是敌军,只是对方派遣来地球的一粒“智子”,一个绝对光滑的原子。这么说可能没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的电脑屏幕图像,图片再高清,往细了看都会看到那些微小的组成成分,这是因为任何东西都有他的组成“单位”。但是智子没有,这超乎了人类的理解范围。而且由于人类的自大和疏忽,人类的太空战斗舰队,对抗敌人的最强大的一张王牌,在几秒之间,智子以及其流畅的动作将其几乎全歼。别说迅雷币及掩耳,就是以光速反应都来不及。书里的人懵了,看书的人也懵了,那一刻,真是,绝望与希望同存。
人类那么不堪一击,还好只是小说,可万一是真的呢? 科幻小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那宏大场面的想象,那无法预测的剧情发展,当然,如果一部作品仅仅是关于科技,那并不好看,冷冰冰的理性与科技会无聊死人的,所以,它得有人文关怀。
《三体》,虽然科学感满满,但是也有温暖人心的情感,也有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与询问,有理性有感性的科幻小说才能称得上一部好作品。
最近看到的一部最新的一部作品,是美国作家丽莎.普莱斯2015年出版的《起点人》与《终点人》。 这部作品和《三体》是风格迥然不同的,这部作品涉及到的是未来的年轻人(起点人)与老年人(终点人)以及社会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在那个未来世界里,发生了一场孢子战争,使用生化武器,战后,大多数人沦为了穷人,同时也有很多青少年成为无人认领的未成年人,有权人和有钱人为了社会安定,将这些无人认领的未成年人集中到一个特殊机构看管起来,里面条件极差,而且受看管人员的虐待在我看来,那就是个永远出不来的青少年劳改所。
在那个未来世界里,科技发达,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美容技术。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机构,“青春胜地”。贫穷的起点人可以通过暂时捐赠自己的身体来获得一大笔钱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有钱的终点人通过付出一大笔钱便可以获得想要的年轻的身体。而青春胜地所做的,就是将一种特定的芯片安装在起点人的大脑里,并经过高科技的美容技术将年轻的身体呈现完美的状态。通过一种电脑技术让起点人的意识地沉睡一段时间,而由终点人的意识代替,以此使用年轻人的身体来体验“重返青春”。
主人公考利是一个起点人女孩,孢子战争后父母行踪不明,带着弟弟奔波,躲避政府的执法人员防止被抓进起点人收容机构,因为弟弟体弱身虚,为了弟弟有个更好的条件决定去青春胜地交换身体,由于芯片的问题,阴差阳错,主人公的意识时而恢复,发现了借用她身体的终点人计划,由此掀开了一场一场天大的阴谋的掩盖,考利的芯片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可以与操控者的意识同时存在,这让考利毛骨悚然,因为这意味着将永远没有了个人隐私,考利便决定,必须把芯片取出来,无论如何。
这些想象确实很开脑洞,有些题材比较反乌托邦的题材,像《起点人》,权利和金钱真的会使人走到那种没有原则的境地吗?占据他人的身体和意识,这是让人想想都不舒服的事情。
至今还是觉得这种事很让人反胃。不过,这本书倒是让我更加意识到,能拥有自己,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科幻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进入一个新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