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
推荐词:
5月,以“爱”为主题的话题不断,诗人们是醒目的风景,欣赏完朱生豪的情书,再来读《骆一禾的情书》一样动人。
也许书信最能承载诗人的精神世界和爱恨情愁。
骆一禾, 中国诗人。1961年出生于北京百万庄。
79年高考,骆一禾以北京市西城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在80年代的北大,骆一禾与西川,海子齐名,称为“北大三剑客"。
那是思想活跃、激情浪漫、诗歌风靡的年代。
说到浪漫,不得不折服于骆一禾的方式,在与张玞交往伊始,他便借着对她一首短诗的精彩评析,成功引起她的注意。这是他们之间第一次非正式的通信,也是《骆一禾情书》的第一封信。
这些书信从1982年11月开始,持续到1988年10月,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恋人之间的互诉衷肠和表白情愫,生活细节、工作日常、看书体会、文人逸闻甚至是大篇幅的文学评论都夹杂其间,尤其是他对诗人、诗歌和现代美学的论道,让这些书信集显现出了一种文学的厚重感和神圣感。
海子卧轨自杀后,骆一禾忍着悲伤,整理海子的遗稿,写评论,联系出版社出纪念专页,正是骆的种种努力,才让我们记住了诗人海子。
悲痛和劳神也拖垮了他,在海子离世后的第67天,骆一禾也因病而逝,年仅28岁。
通过《骆一禾的情书》,再次与诗人相遇,感怀他燃尽自己的生命,照亮过这个世界。推荐好文。
5月16日
推荐词:
《 此时众生》 看到书名就被吸引,加上又是蒋勋老师的散文,更添一份偏爱。 微读给予92·9的高分,想来喜欢它的读者不少。
这本书是蒋勋最精致的散文集,五十篇散文记录四时不同变化的自然与人事,每篇的千二百字左右,横亘二十四节气。
书中另一亮点: 收录蒋勋创作的二十九幅画作,文与思映衬互耀,呈现其独特的 “画布上的文笔 ”。
除了作家、画家的身份 ,蒋勋更像是位通透的美学大师。 美学、史学、佛学等多元熏习,使他自在行走在繁华与废墟的时代迁变里,从容捡拾生命之美。
我想,他以“此时” 为题,强调了当下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众生” 则是指每一个人,每个生命的繁华与凋零。
世界喧嚣,我们常常被忙碌的生活推着走,忘记了欣赏身边的美好。《此时众生》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细节。他用善感的双眼,捕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读这些散文,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交错的梦境,每一处都是生活的缩影,每一篇都是心灵的独白。
书里有美的徘徊,美的倾听、美的凝视、美的回响,蒋勋用他的悲悯、智慧,将自己用心感悟的生活点滴悉数布道给我们。
遇到心仪的书,就是一种唤醒和沉迷,人与书惺惺相惜。书评以不俗的文字,独见的感悟,给阅者带来美的享受。感谢分享好书,佳作推荐。
6月17日
推荐词:
好的内容是不需要起个响亮的题目当招牌,像毕飞宇的 《小说课》听着简单,读了才知它的妙趣。
这是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的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效果奇好。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随意讲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涵了一种从形下到形上的哲思。
比如,他把我们初中课本里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个被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在他独到的讲述中划出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
书分八章,每章一部作品,整体语言解析偏口语化,易于理解,风趣幽默,有很明晰的思考路径。
毕飞宇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的分析,不是史学的分析,而是实践的分析,也就是告诉大家,优秀小说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说’那个高度。
毕飞宇能做好这件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有三十多年丰富的写作经验。另辟蹊径的解读常让人恍然大悟。
本书评作者总结了三大部分:一, 善用对比的方式剖析文本,拿《促织》与《红楼梦》对比品读。 二,善用独特的术语解析文本 ①逻辑与反逻辑② 飞白 ③冰山理论 三,幽默的语言。
全文娓娓道来,条理明晰,有点有面,不失为一篇介绍型好文。这本书,对书评作者有醍醐灌顶之感,对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推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