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为了孩子的幸福
自立的三大条件:
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自立的首要条件—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要学会发现自身价值,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
3、摆脱自我为中心(明白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进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正确应对孩子的学习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最好不要横加干涉。
构筑良好亲子关系的小窍门~阿德勒心理学
第一章 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1、总被批评的懦弱儿
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并不是明明被批评还不停止问题行为,而是正因为被批评才不停止问题行为)
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寻求批评其实往往是为了寻求关注。
父母可以耐心解释,不必批评。(父母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亲子关系自然会好)
2、并非人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向
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一定很难受吧”或者“很痛苦吧”之类安慰的话,心情也许会变得轻松很多。但是,孩子们应该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作为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你还有没有什么能做的呢?!
一旦成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就麻烦了。
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3、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如果没有,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指手画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
即使失败,也一定能够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如果孩子抱有不正确的想法,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谈谈自己的观点,因为孩子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
孩子有孩子的目标。学习很好但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尖子生也不可取。
4、发现孩子的真实面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孩子需要生活的勇气,他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力量解决的问题。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到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气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要想发现孩子的真实面,与他相处时必须调整心态。一定要意识到:虽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跟理想有差距,但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5、孩子的失败由孩子自己负责
父母和孩子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只要想想这究竟是谁的人生就马上明白该优先考虑谁的目标了。
父母的协助要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
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随时能够调整目标方向。
6、写给终有一天会从父母身边离开的孩子
平等对待,不要不容分说地训斥孩子,必须冷静对待。要学着发现这个小生命本身的可贵。
一定要尊重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就很可贵。
7、因为有人看着才拾垃圾吗?
告诉孩子“谢谢你这么安静!”努力做到即使得不到表扬也好好做。
8、比起被忽视宁愿被批评
孩子的成功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孩子为了反抗父母而不好好学习,这对孩子没有一点儿好处。本来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学习。即使是父母也无法为孩子的人生负责。
没有必要时时盯着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9、父母总是自以为最了解孩子
如果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绝对不能妄自采取行动。(在对孩子言行产生疑问时坦诚地询问)
即使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
父母可以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自律性,没有任何人事经历的老幺儿来讲,我觉得需要换的地方太多了,能不说吗?!不说似乎根本不知道。就像你煮好饭不叫她起床她就不知道吃,比如起床后你不告诉她她不知道要整理床铺,比如吃完饭你不告诉她她看不到眼前儿的摊子要收拾,比如吃了饭她不知道自己去洗漱换衣服…每做一件事都需要说几遍,我只期待着她日常行为习惯可以得到调整,其他暂时不妄想。有时候她根本不如我的妞儿像个大孩子。
10、没有“坏父母”,只有“笨父母”
很多人根据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和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识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就等同于小时候接受过手术治疗的人,长大之后自以为因为接受过手术就可以给别人做手术了。
只要有勇气改变一直以来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很快就能够与孩子轻松相处了。
仅仅是爱孩子还远远不够。
努力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11、体罚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讨厌孩子要求的内容而是讨厌他们的诉求方式。
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如何好好用语言来表达诉求。教会孩子好好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
只在孩子用需要好好表达诉求的时候答应他们。
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愤怒正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