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到若干猎头推荐的工作机会,期间猎头提到企业在对标华为和阿里,所以寻找有华为和阿里经历的候选人。这话如果是以前听到,我会感叹这个企业还挺上进的都在对标国内一流的企业。但而今,在听到这个需求,不禁对提出这个需求的公司产生深深的疑问……!
加入阿里后,由于团队中有大量来自华为的同学,所以虽身在阿里,却能同时体验到这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以下是对在阿里的华为人“道听途说”后的一点感受。
如果说华为是自上而下的,那么阿里就是自下而上的。如果说华为是系统性强和流程化,那么阿里就是灵活性强和千变万化。如果说华为是制度管人,那么阿里就是人管人。如果说华为是做批发对企业,那么阿里就是做了,零售对个体户。如果说华为是科技制造和工业,那么阿里就是互联网商业和消费。如果说华为是做螺丝钉,那么阿里就是扫地僧。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忍不住上知乎搜了一下,发现关于这家两家公司的评论不少,褒贬不;诚然每家企业都有好坏,就正如做优势教练,测评测的是天赋才干,但总有人觉得某个天赋才干好,也有人觉得某个天赋才干不好。只因每个人的特点、诉求和环境不一样。
在阿里的新人项目中一个关键词是“Landing”,在过往的企业做新人项目时很少提到这个关键词,然而在阿里新人的Landing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Landing不好就“闪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与阿里环境有关,正如阿里的一句土话“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从这个侧面就能了解到阿里的环境是怎样的了。
阿里的招聘策略瞄准的都是各行业内的资深人士,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所以,新人落地本质上与新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技能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与过往的工作经验会有关,又或者说会与过往工作经验中的做事方式和模式有关。前面分享到华为与阿里的不同,也是在做新人项目时与各位新人,尤其是来自华为的新人沟通后了解到的。
什么是工作模式?打个比方,就好比一段恋爱关系——人可能会带着对前任的相处模式,或者未被满足的期待,进入到与现任的互动和相处之中。所以,经常会听到前华为的同学提到,阿里很乱、没有产品说明书、没有流程也没有系统,更没有开诚布公的组织关系或者工作边界,甚至没有人告诉你,你要做什么,因为高年级讲求的是“无中生有”。所以,在阿里工作的新人确实需要Landing,更需要Landing的领路人。在阿里的领路人有可能是主管,但更多的会是师兄。但是,阿里也有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师兄”,能否遇到上好师兄完全靠命数,就正如能否遇上好主管一样。
为什么这样说,正如前面对华为与阿里做得对比,在阿里也经常听到一句话是被资源化。啥意思?说白点就是你被利用了,你的努力成果被别人割韭菜了。你做的事,有可能被你的师兄或者主管甚至是同僚,包装了一下,然后就成为了他的劳动成果,而你什么也没有!在其他公司,部门的工作成果不就是来源于每个成员吗?部门业绩好,主管的业绩不就好了吗?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为什会被认为是割韭菜?
有同学说,这是因为KPI导致或者晋升机制导致的,也有人说是文化导致的。何谓文化,无非就是要什么,不要什么。因此,无所谓是文化还是KPI还是晋升。回到割韭菜,有些公司管理者是会成就下属的,或者会让下属更多的被看见;但是在阿里现在却并非这样,有人会说是因为竞争非常激烈。主管是会将你屏蔽掉,主管的主管是不会知道具体是谁做的,或者说,他们觉得根本不需要知道。只要有结果就可以了,不管是谁做的,都可以。甚至你做的也可能成为了别人做的,因为你工作成果被别人拍照、配文字,整理成宣传发到工作群上了,或者放到了晋升答辩的PPT上了,因为她比你快!就是如此的优秀,先占坑再说!
好吧,回归到一开始的主题阿里人和华为的人,真的就是你企业想要的吗?以上的种种养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想起上一家公司,就曾经招进来了一位互联网公司的人,业务能力很强,洞察也很犀利;然而,进攻性非常强,而原本组织的氛围相对比较和谐及讲求合作。因此,她在完成了任职期间的历史使命后,很快就走掉了。
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工作岗位所要应对的事情,想要拿到的结果以及组织的氛围综合来考察,什么样的人才更合适,而不是贴上标签,只要是某公司出来的就符合。
正如之前网络上的一句话,要求自己的员工像华为的员工一样奋斗,但又给不起华为的福利待遇和组织支持,这岂不是耍流氓。还是因地制宜,别盲从,以免邯郸学步,最后不欢而散,招聘成本和机会成本,也是损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