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日常的深处》,有所感触,总结了一些我关于消费的看法。
“最近这几年,我的消费行为的改变也来自于我和物的关系的转变。一些物品陪伴了我很长时间,物比人坚挺,它因为缺少灵魂而呆滞、倔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因此成了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能让人想起围绕它的人间苦乐。于是就像我的生命里不能容下太多的人一样,它也容不下更多的物品。
我在有意识的跟消费主义做隔绝。与之隔绝后,我的能耗被外界攫取的更少了,我更能专注于生活本身。以前在购买这件事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比如牙刷都会有非常多的指标(长度、握感、毛的软硬等),女性护肤品更甚(我觉得各类商品大部分指标本身就是消费主义建构的陷阱)。
在我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有想过把自己买衣服的品牌从平价(H&M,ZARA等)调整到一些轻奢品牌,最终我没有。因为我发现,在职场上穿一件ZARA的衣服和穿一件价格略高的衣服,对于别人怎么对待我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反而做“要不要买轻奢”这个决策成本对我来说有点大。并且我始终觉得,决定一个人衣着是否美丽帅气的关键点,是TA的身材、搭配、精神面貌等,衣服的品牌反而是锦上添花的角色。
在我的消费上首先是以实际的需求出发的,不是为了多巴胺的飞升。我希望在别的事情里找到快乐,消费的快乐在我身上永远永远不持久,这是经过反复验证过的(我非常期待一条价格略高的裙子,但裙子穿了两天之后,那个快乐就没了)。消费带给我的人生意义的探索,似乎已经到头了。目前买书和国内旅行能够给我很大快乐,而这些消费是我完全能够负担得起的,我实现了爱好自由。
对消费的探索和反思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成长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反复地,重新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