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故事见于英国汉学家朱世安 的《十九世纪中国世情小说》第14章《聊斋志异的遗产》,朱世安声称故事来自一部《聊斋志异》的手抄本。虽然我对《聊斋志异》很熟悉,但我也不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查了一下,也没有找到。只好从英文转译至此。
有一位山大王经常下山劫掠民女,尤其喜欢在新婚之夜夺走新娘的贞洁,尽管山大王还会把新娘归还给新郎,村民仍然不胜其苦,最后决定选出村里最美的女子献给山大王做压寨夫人。(朱世安在此评论道:没有任何根据表明这样就可以避免山大王以后不再下山夺走姑娘们的初夜。)
为了避免在路上出差错,村民们让一位学武的年轻人邀请他的师父一同护送姑娘上山。
山路险峻且崎岖难行,师徒二人抬着轿子,走得颇为辛苦,于是商定在半山腰那里放下轿子歇歇脚。
在他们擦汗的时候(时令是盛夏,酷暑难当),密林中突然窜出一个蒙面人在他俩的脑袋上踢了一脚,两个人都动不了了(朱世安注释道: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秘功夫,叫做点穴)。
蒙面强盗围着少女坐的轿子走了几圈(但并没有什么非礼的举动),跟两个保镖说,姑娘是他的了,二位请回吧。
师父说:请一定理解,这个姑娘是送给山大王的,而山大王武功盖世,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谁也不敢得罪山大王。
强盗说:哈哈,我倒想知道这位山大王有什么本事。
师父说:山大王轻功极好,刀法奇快。
强盗就跳起来把山道边的一颗大树的树枝砍下来,说:我的轻功与刀法和山大王相比如何?
师父说:山大王的功夫是真功夫,不是拿来耍把式的。若不是偷袭,恐怕你连我都打不过。
强盗就给师徒二人都解了穴,说:两个一起上也不在话下,不过徒弟还要看着姑娘,那就师父来吧。
师父自知不是强盗的对手,一边和强盗拚刀,一边给徒弟使眼色让他带姑娘走。师父知道徒弟一直暗恋这位姑娘,自己如果死在强盗刀下,这次护送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也算解脱了责任。而徒弟如果带姑娘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山大王也未必追踪得到。(在此,朱世安先是引述一位中国读者在原作上的眉批:受其金自当尽其义,安能以师徒之情忘一诺之重乎?况孺子不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结私情于人,不正之则已,反助之成事,天下有为师者如此乎?呜呼呜呼!然后评论道:中国人真是一种难以琢磨的生物,他们具有地球上最为奇妙的心理结构。)
徒弟见师父给自己使眼色,以为师父是让自己耍手段治死强盗。就大喊道:姑娘跑了!
其实,姑娘一直乖乖地呆在轿子里,不但不想跑,而且盼望着强盗能把师徒二人打败,这样自己就不用送给山大王了。她觉得强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粗鲁,但对自己却相当温柔。那个年轻人钟情于自己她也不是不知道,不过总觉得他的爱颇为猥琐,没有强盗来得痛快干脆。
强盗听到徒弟的叫喊大吃一惊,赶回来掀开轿帘想证实一下,一眼正看见姑娘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手脚一下全乱了。师徒二人奋力向前乱刀砍死了强盗。
师徒二人又抬起轿子继续上路,最后终于到了山大王的营寨。但是喽啰告诉他们:山大王暂时不在,请等一下。
他们等了好久,最后,喽啰们抬来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说,这就是山大王。(朱世安最后评论道:虽然这个结尾很自然地让人认为这具尸体就是师徒二人途中杀死的强盗,也就是说,二人无意中杀死了山大王,但原文中的确不曾明确说明这一点。也许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此时的中国作家特别强调所叙述故事的真实性,蒲松龄也不例外,他特别指出故事中的年轻人是他们家族中的一个堂兄弟,故事是蒲松龄亲口听他说的。他没有告诉蒲松龄那位姑娘的最后下落,这有点遗憾,也有点奇怪。如果按照《聊斋志异》里其他故事的写法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应该以年轻人和姑娘返家成婚做结尾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