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是经由父母而生,他并不属于父母,他属于独立的社会人。
这句话并不陌生,经常在一些亲子教育者文中看到,但我一直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最近刚好在学习心理学中的气质和性格,人天生有不同的气质。根据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说,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在这气质类型中,我对号入座了我和儿子的气质类型。我属于抑郁质,儿子是典型的胆汁质,性格完全不同,这节课点醒了我对儿子某些行为不能接受的死穴。
我们俩人的气质不同,我总是以我的标准和行为指南去左右儿子的行为,总认为他太调皮不好,太喜欢跟陌生人打招呼不好,特别好动不好,跟人“自来熟”不好,情绪忽高忽低不稳定不好等等,总是想干预他的这些“不好”行为,当然每次的干预、批评、指责都是以失败告终,非但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发展,反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了解了我俩的气质不同,我对儿子的“不良”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的担心纠结都是多余的,试图对他的控制也放松了很多。他有他的气质性格,我有我的做事特点,我的未必就是正确的,他的未必都是不良的,我只负责给他树立好道德行为边界,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在适度的边界内做他自己就好。
儿子特别喜欢奥特曼卡片,买了很多,买回来后他并没有保存着,而是用来跟其他小朋友换,或着送给其他小朋友,刚开始我很不能理解,他喜欢卡片,买来不应该是自己玩或着保存的吗?为什么送人或着换掉?后来明白了,他是把奥特曼卡片用作与小朋友进行社交的媒介。
打通了此任督二脉,重新看待儿子的行为时,感觉儿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沟通中也通情达理了很多,能够看到他也有心思细腻的时刻,也有安静沉着的时刻,感觉儿子又回到了3岁左右那个自信、阳光、待人体贴的小暖男了。
回想之前对待儿子种种行为的不接纳,是因为深陷“你是我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你还小不懂事,我管你都是为了你好”,“你的这些行为很不好,我得给你纠正过来,不然别人会觉得我不负责任”等等的思想泥潭,确忽略了“难道我认为的行为准则就是正确的吗?”这样的质疑。
放手用心的去看待孩子,带着一种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去陪伴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我们父母是土壤,只负责丰盈他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在阳光的照射下,他会成长成他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