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做体检的时候,最后一道是例行的尿检。在抽完血后,我就拼命地喝水,想早一点离开拥挤的体检中心。
可是,我还是等了半个小时才完成了这最后一道程序,非但没省到时间,反而带来了副作用。在之后开往无锡的高速公路上,我不得不绕道去休息站以解内急。
这让我想到了负反馈中的一个延迟效应问题。甚至我还组织过团队专门玩了一个体验“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供应链游戏——啤酒订购。
牛鞭效应
因为一个乐队的火爆演出,酒吧的啤酒供不应求,于是各个酒吧纷纷追加订单。由于从下单到交货,厂家需要8周的时间,追加的订单无法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看着顾客爆长的啤酒消费和后院一大堆空酒瓶,酒吧老板不断地追加订单。
可几周后,乐队离开之后,当销售回归平常之后,装满啤酒的卡车接踵而至,这个地区的酒吧都面临过量订购的资金问题。这个案例就是供应链里非常经典的“牛鞭效应”,采购环节必须考虑的时间变量。
今天读到《反脆弱》中的一个有趣概念:天真的干预。书中提到,系统有时会有一种抵抗脆弱的自我修复功能,干预只会反过来添乱。
像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是过度干预自己的身体而丧命的,他听信了放血疗法,反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如果我们不把一个问题看作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放置于一个大的系统里考虑,就会有更宽阔的思路。比如,等待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工作与生活中这样的应用场景有很多:
邮件回复。
现在的Outlook有一个选项,事实上甚至是缺省设置,就是将邮件按主题串在一起,我们没必要一冒出邮件就给予回复。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在不断更新的时候也在刷新着事件的性质。比如,原先准备让人事部追加招工的请求,会随着客户订单的更新而变得不再有必要。
所以,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上午与下午分别挑十一点与四点两个时间段处理邮件,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无效劳动。
情绪回应。
公司里常有大家感到委屈与不公的时候,并不是一出现刺激就马上要去回应的。记得有一次年终大会的表演评奖很有争议,我的下属跑到我办公室气呼呼地抱怨道:这HR简直是监守自盗,每年的头奖总是归他们。我还煞有其事地找人事部去论理了。
结果第二天看到我的这位下属于人事经理约着去打球了。当我跟他反馈我的交涉意见时,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噢,这事早过去了,没什么。我当时就一句话形容自己:当大海退潮时,发现自己在裸泳。
我学到的一个功课:在情绪式刺激面前,感觉要敏锐,反应不妨迟钝一点。
我有时也会受情绪驱使写一些言辞激烈、义愤填膺的邮件,我现在即使偶尔也写,会把这类邮件放到“draft”的夹子里,等第二天再发。结果,第二天一看,等心情平复了再去读,觉得幼稚可笑,删了。从Hype到Cool,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宇宙万事,都有它的时辰与规律,过度用急,反而适得其反。这时,不妨静下来,等待,有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经句:Be still,and know that I am God。这里的still,就是安静不动的意思。一只蚂蚁奈何得了森林的疾风暴雨?在造物主面前,我们还是稍安勿躁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