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叫上元节。古人最爱上元节,古诗词中写这个节日的最多。
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宋代词人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里面那句最负盛名的句子:“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点出元宵节除了是一个传统节日外,还承载着一个特殊的使命——青年男女的相会。
古代女子遵循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训,轻易不与外界来往,只有到了上元节这一晚,才被允许走出闺阁,走上街头,看花灯,猜灯谜。
在这一天,豆蔻少女可以光明正大地看一看心仪的青年才俊,怀春少年也可以一睹深闺妙龄的芳容。所以,才有了如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所形容的美好相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因此演绎出一出出动人的爱恨离别。
《大明宫词》中,少女太平公主在上元之夜和贴身侍女偷偷溜出皇宫游玩。在元夕的长安街头,梨花带雨的太平寻找走散的侍女。
熙攘的人群里,当满面泪痕的少女太平掀开一副昆仑奴面具时,瞬间惊愕了,她被面具后那张俊美无双的脸惊呆。
一眼万年,那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第一次相见,从此,“一见薛绍误终生”。
古人的元宵节是美丽浪漫的,那么我们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
在我们家乡,年分为大年和小年,元宵节被称为“小年”,与大年相对,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
如果大年是年这场戏轰轰烈烈的开场,小年就是这场戏的高潮。大年是大人们的节日,小年才是我们孩子的节日。
大年要走亲访友,迎来送往,都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只关心压岁钱和糖果。大年值得高兴的事情并不多,真正好玩的是小年。
有什么好玩的?太多了!
点灯笼,放烟花,猜灯谜,跟哥哥姐姐去市区看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总之,热闹无比。
最早的灯笼都是纸灯笼,不小心被风一吹,“呼啦”一下就烧掉了。后来有了电灯笼,一按开关就会亮起彩灯,还有音乐。但我还是喜欢点蜡烛的灯笼,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灯笼。
记忆中我们家曾经有一盏玻璃灯笼,点上蜡烛后,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小小的火苗在里面安静地燃烧,不用担心被风吹灭。
我特别喜欢这这盏玻璃灯笼,惦记了很久,总算在一年的元宵节提上了这盏灯笼。
那晚,我小心翼翼地提着这盏灯笼去东头庙上看节目,我像呵护一个宝贝一样紧紧盯着灯笼。可能只顾看灯笼,忘了看路,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了一跤,灯笼碎了一地。
我“哇哇”大哭起来,我不怕摔,只伤心自己心爱的灯笼摔碎了。那种痛惜和难过的心情,现在还记得。
家乡小年之隆重不止这些,最为隆重的一个节目,就是正月十六晚上的“烤火”。
那天晚上,村里家家户户在门前点燃一堆篝火。我们孩子每人拿上馒头或者玉米、红薯,插根筷子,挨家挨户烤火,烤自己带的东西,是要烤够多少家才算圆满。
其中寓意大概是预祝来年红红火火,顺顺当当,无病无灾吧。
我最喜欢这天晚上的活动了,可以和小伙伴们结伴烤火,蹦蹦跳跳地穿行在大街小巷,玩得不亦乐乎。最后还可以吃烤熟的馒头,香喷喷的。
大人们都围着篝火在一起谈天说地,谈谈去年的收成,说说今年的打算,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温馨而美好。
而今呢?出于环保的需要,鞭炮烟花都禁放了,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大型的聚集都不提倡了,所以元宵节的歌舞杂耍,扭秧歌之类的活动也取消了。
因为这些原因,过年的热闹气氛自然少了许多,真有些怀念儿时元宵灯会的欢乐!
不过,为了大家有一个干净祥和,平安健康的节日,这些都不重要了。惟愿大家年年如意,岁岁平安!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