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是目前最为困扰我的一个词语。与男友相恋六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忽然发现门当户对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条鸿沟,抽不干、趟不过,把感情折磨的一塌糊涂。
从前,门当户对在于物质,形容两人天差地别的经济条件。而如今,时代跨越了,门当户对却依然存在。它踩着经济条件这个基础,上升到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方面面,不一而足。然而,门当户对,真的对吗?我想不通,更不愿碰。我希望一切都能安然无恙的过去,希望每对情侣之间都能够出现自己的鹊桥。显然,愿望是美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我一直选择消极的对待这个词语,却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因为每当我萌生想要放弃的念头时,这个词便在我眼前不停地晃:论原生条件,我生在城市,家境殷实,他长在农村,旧债未清;论现实状况,我乐于安逸,平淡求稳,他满腹追求,四处闯荡。我们脑袋里考虑的问题,对待事物的态度,未来人生的规划,以及等等等等,都像极了两条相交过后各自远行的直线,渐行渐远,覆水难收。不想时相安无事,注意后时时难安,我努力的想用理智证明情感高于门户,却发现纠结在心,如鲠在喉,真的很难感到幸福。这样的门户,像一道屏障,阻隔了我们生活中各种相似的可能:周末出门,我想去逛街,他更爱电影;在外吃饭,他要逞“口舌之快”,而我追求健康养生;日常相处,我喜欢两人空间,他倾向人多热闹;展望未来,我难抑未雨绸缪,他坚信世事难测。我对关系认了,对现状认了,对未来认了,不想改变,追求稳定;他不服命定,不屑安逸,不耻关系,凭自己,闯天下。很多时候,这样的现实让我觉得抓狂,让我不禁感叹,爱情到婚姻,有那么多道闯不过的门当户对,这样的门不当户不对,是永远不可能被爱情治愈的,它会潜伏在生活的四周,随时引爆。为了不让生活支离破碎,只能劝爱情委曲求全,别处栖身。世间事,最销魂,不外如是。
然而,今天偶然看了一集奇葩说,对门当户对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这期的奇葩说辩题,是“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听了两方的说法,心情起起伏伏。最后,蔡康永说的话,让我觉得最是情绪难抑。他讲,“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是要不要交门当户对的朋友,而不是会不会交门当户对的朋友。”是啊,会不会门当户对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毕竟门当户对是一种自然的相似性,我们接触相似的东西,自然驾轻就熟,轻车熟路。然而要不要,是一种选择和追求。我们自然的会幻想吃好吃的东西,会幻想能够睡到自然醒,会幻想不工作也能有丰厚的生活来源,会幻想人生没有困难也没有悲伤。这些幻想就是住在我们心中的欲望,然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停的在对抗这些本能,去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我豁然开朗。其实每个人都不想过拧巴的日子,更愿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然而,每个人的承载限度是不同的。恋人之间,也可以从上面的辩题中类推。如果两个人不能承担相互摩擦的煎熬,那么门当户对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淘汰标准,它可以帮助每对恋人发现自己想要的,抓住自己能要的,劝说自己放弃不适合的,踏踏实实的投入自己能够塑造的人生中去。反之,如果情感至上,能够以实力战胜磨合的苦痛,那么门当户对的冲突会变成过去,圆融相安终将书写两个人的幸福。
我想,不论选择留下继续努力,还是选择分开各自生活,本质上都无可厚非。门当户对,你认它也好,不认它也罢,它终归只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人的各种努力,不过是求一段更加幸福的人生,只要不伤天害理、不违纪犯法,走怎样的路去得到这幸福,又何须追究呢!门当户对,对,也不对。而它的外衣,完全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如果,你当它是借口,那么就算没有门户,也不必勉强相处;如果,你当它是标准之一,那么你能否驾驭,要不要它评判你们未来的相处,全凭自己。
因此,要说门户,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