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一命呜呼。本来嘛,他这么不愿意做皇帝,而且多年不理朝政,死了就死了,换一个新皇帝,换一换新气象更好。可是,朱厚照一生放纵,宫里宫外的女人玩了不少,偏偏没有留下龙种,一男半女都没有。
好好的皇位这下子就没有人继承了,此处可以论证生娃及多生娃的重要性。
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朱厚照没有子嗣,好歹朱家有。
于是,依照祖训礼法排序,远在湖广的兴献王朱佑杭之子朱厚熜被迎立为帝,是为嘉靖。
那一年,朱厚熜十五岁,也是一个半大小子。但他的表现完全不像一个稚嫩的小小少年,他出乎意料地有着成熟的政治头脑。
他在毫无征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得知要做皇帝。要是换了别人,可能一下子就高兴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范进不过中了个举人,仅仅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能不能做官,做什么官还不一定呢,就失心疯了。
朱厚熜马上就要做官的官了,无人之下所有人之上。但他却异常冷静,不急不慌。从一开始就提防入了套,拒绝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因为这意味他要入继给弘治帝朱佑樘。这对早已死去的朱佑樘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还活着的张太后有影响,关系着她在宫里的地位和话语权。
朱厚熜果断拒绝,他只有一个爹,就是朱佑杭。张太后和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没有想到这个小孩这么难缠。第一次交锋,朱厚熜完胜。
紧接着,朱厚熜要给死去的爹——兴献王朱佑杭升官。儿子做了皇帝,做老子的也要做皇帝过过瘾,哪怕是在阴间,还可以体现做儿子的孝顺。
这一场史称“大礼议”的闹剧就此拉开序幕。
朱厚熜想要给他爹朱佑杭上帝号,考虑在祭祀时怎么称呼,问群臣。大臣定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有一个皇字,似乎已经很给面子了。但朱厚熜不满意,发回重议。
朱厚熜不满意在两个地方,一是只有王,没有帝。二是多了个叔字,这意味着他将是弘治帝朱佑樘的儿子,亲生父亲朱佑杭倒成了叔叔了。
这个问题在今天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礼教森严的明代,这可是大事。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引经据典,教育毛头小子,听他们的没错。
但是朱厚熜偏不,他本来就没有过继,既没有程序,也没有名义,只是因为做了皇帝,就这么改了,他不服。但他一个人难以支撑。
他需要支持。
于是,新科进士张璁等人也引经据典,支持皇帝。
这样一场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所谓礼仪之争,长达三年之久。发展到后来,杨廷和被罢官,大臣们集体在宫门外下跪示威。但这时的朱厚熜长了几岁,越发老练,他没有被吓到,反倒下令廷杖带头的大臣。廷杖就是当众脱了裤子用板子打屁股,既是一种身体上的惩罚,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羞辱。
因廷杖致死的大臣竟达十九人之多。
朱厚熜又一次取得了完胜。他爹朱佑杭死后也居然做了皇帝,这在他生前大概想也不敢想的。“皇考”俩字中间也再没有第三字插足。
朱厚熜尝到了甜头,也领悟了做皇帝的“至理”。单纯做皇帝,其实很辛苦。如果勤勉,固然可以做一个好皇帝,但是会很累,日理万机,少了独裁的乐趣。如果放纵,免不了被骂昏君,固然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被臣民骂,上疏掣肘,其实也挺烦的。
他要做的不是这样的皇帝,他要做精神导师。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要PUA,玩精神控制,这真是前卫。在他之前,只有王莽有过这种倾向,但是王莽砸锅了。其他人大概想都没想到过。只有他大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不但想到了,而且玩成功了。
他挑起大臣互斗,于中控制。他利用青词,让大臣处于一种猜测惶恐的状态,时时提心吊胆。
朱厚照天生是皇帝,但天生不是做皇帝的料。朱厚熜天生不是皇帝,但天生是做皇帝的料。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哥俩先后都做了皇帝,而且也都多年不上朝。
朱厚照这个皇帝,做得并不舒坦。大臣给他画了条条框框,总想要约束他。太监给他糖衣炮弹,总想着代他做皇帝。
朱厚熜就不一样了,大礼议之后,大臣都是让他框着的。至于太监,自明成祖永乐朱棣到末帝崇祯朱由检,各帝几乎都出现了宦官专权的情形,唯有嘉靖一朝,没有出现。朱厚熜坐上龙椅的第三天,就把太监势力消解了,到死也没有给太监们半个机会。
他不用上朝,就稳稳控制着朝堂,其聪明如此,实在难得。但是很可惜,他的聪明,也仅止于此,只是用于对权力的极端掌控,却并没用于治国安邦、勤政爱民。他自己也差点死于宫女之手。
十几个十几岁的宫女,趁他半夜熟睡之际,一起动手想要勒死他。可惜朱厚熜福大命大,在晕迷了十来个小时之后,竟然奇迹般活了过来。
这十几个才十几岁的宫女,为什么要下狠心勒死皇帝?无从知晓,但如果不是因为实在难以忍受,怎么能狠得起心、下得了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