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起帕累托法则的时候,心想,世界怎么可能是这个样的嘛。绝大多数人可能给我想法一样,也许这个世界不是这么不公平。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财富的象征作用不言而喻,绝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人是否卓越的典型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财富不仅仅是资产和金钱,更重要是个人的优秀品质)。既然财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反推,卓越的人也是按照二八定律分布的。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卓越呢?
成为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实际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我们也并非想把人依照是否平庸或者卓越进行划分,而是要知道,存在这样一些标准,让人们自由选择。成为卓越的人,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成长,必须面临竞争。竞争却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结果,而是必须面临的结果。这也许是个好消息,因为竞争我们早已习之为常;或许又是一个比较不幸的事实:
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李笑来
如愿把被人比下去了还好,比不过就会痛苦,意味着你在这方面不如别人。很多场景在一些球员运动生涯中能体现到,有的球员穷其一生依然没有荣誉,想来是件很悲切的体验。换而言之,我们在某些技能或方面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是否也要想球员在某一个体能、技巧方面死磕苦练呢?或许我们有没有别的更好的策略呢?
前段时间一直在读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他在书中着重提到的一个就是跨学科学习,让自己在解决方案上有多种思维模型。古典也在他的专栏中提到,我们都是另外一个学科的初学者,而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世界。比如,学计算机的,不妨读读心理学,让你的程序更懂人心;做医生的,可以多读读文学名著,让你的治疗更有关怀。
如果我们在面临比较和竞争的时候,能有多种思维维度和技能,是不是比单纯在某一方面死磕要好一点。借用几何的术语,很容易理解:
1.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三个维度上,大家比较是体积;
4.多个维度呢?
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维度的数量可想而知。在任何单一维度上,都只有很少数人能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落后。
李笑来在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金牌得主中有:李宁,郎平,李玉伟,曾国强,陈伟强,周继红,许海峰……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李宁和郎平,剩下的呢?
为什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是)更成功呢?——并且不仅仅是从商业角度上。也许有很多解释,但结合我们今天讨论的角度,以下解释可能更站得住脚:
他们两个都是在曾经自己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在一个维度上,满分可能是100分;两个维度上,哪怕都只有50分,面积已经是2500了;三个、多个维度呢?这些数字只是“意象”,并不能代表事实,但足以说明事实。
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也许经常能听到一种感叹:没想到,后来真正有出息的,都是当年成绩一般般的……当然这也是句玩笑话,我们之所以感叹,是因为“没想到”,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在当时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学校考试成绩之外很有很多很多很多其他的维度。
李笑来说他很少接受采访,因为有过被曲解的经历。但接受采访就一定会说清楚:千万不要把我写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因为我真的不是。但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策略,他确实用了很多年,并且越来越擅长这么做。
跨界学习,跨界经营,跨界从业,好像近几年才流行开来。事实上,卓越的人可能早就开始这么做了,并都会不由自主深谙此道: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因为一旦跨界成功,你的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数量级的上升,而不是仅仅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大多数人不肯跨出所谓的“舒适区”,只不过是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样的策略而已,连策略都不知道,更不用提这种策略带来的收益了。
倘若跨界失败呢?
这里,就要提出,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窍门: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缺少这一步的话,多维度打造竞争力,甚至迈向卓越也只能是空谈。找到你擅长的维度,并努力强化它,在多维度竞争中,每个维度的打造争取迈过及格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凡事都有成本,如果你在某一个维度上想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之后,再来多维度打造,这样的时间精力安排的恰当的话,你觉得你离卓越还远吗?
祝大家工作生活愉快,想与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苦短,去日良多。烛影斧声,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