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父亲育儿被蒙上了一层义务感和责任性。实际上,学习成为一个父亲,获得迈克尔所说的“父性”(fatherhood)的过程,是一个男人在与孩子玩耍、学习、交流、相互欣赏乃至崇拜的过程中,不断修通自身,让自己更有主观幸福感、充实感且获得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这段生命历程中,一个积极养育孩子的父亲,通常也会与父母和解,有机会与父母完成一些未完结的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通过成为一个父亲,通过持续性地养育孩子,一个男人会经历情感、心理、品德甚至是身体面貌上的改变。精神病学家及作家凯尔·普鲁特(Kyle Pruett)的研究表明:通常参与度高的父亲情感会更加丰沛,头脑会更加灵活,思想会更加开放,并且身体会更加健康,寿命也会更长。
第1章 积极准备将为人父
第2章 从出生到婴儿期 一个父亲的诞生
正如17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是纯天然的,而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则是需要被培养的。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没问题。
第3章 学步期 父亲把孩子带往世间
第4章 童年早期 父亲把俄狄浦斯阶段的男孩领进男人的世界
如果这个阶段父子之间的冲突能够以协商的方式成功解决,那么儿子将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攻击性、竞争性和探索欲,由此获得一种健康的阳刚之气。
第5章 童年中期 鼓励孩子拥有掌控力、胜任力以及骄傲感
勤奋感的培养
鼓励儿子的抽象思维
第6章 青春期 从英雄到狗熊
青春期的孩子既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又要驾驭汹涌的欲望,而且他们的心智也在转变之中。而男孩在此阶段,更是有三重任务要去完成:①整合青春期的所有变化,从而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②进一步与家庭进行分离-个体化,这一次,尤其是与父亲进行分离-个体化;③开始学习处理人生的丧失感。
与父亲进行的“第二次分离-个体化”
青春期一路下来,随着青少年越来越维护自己的权利,越来越想要独立于父母,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psychological navel cord)经过青春期早期的磨损、中期的弱化,最终会被切断。以研究青春期著称的精神分析学家彼得·布洛斯(Peter Blos)把这一过程命名为“第二次分离-个体化”。我们知道男孩的第一次分离-个体化发生在学步期,那一次男孩是和母亲分化,从而进入父亲的世界中去。所以第一次分离-个体化,母亲承受冲击最大。而这一次,青少年是要和原生家庭进行整体性分化,从而形成独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观。如此一来,父亲就成了主要的分离对象。
儿子再一次挣脱
像艾力这样的年轻人需要完成发展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第三次分离-个体化”。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有责任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向成熟迈进,努力远离他们父母的保护圈,远离他们的童年,去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年人身份认同。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是一位心理学研究者,也是成年男性综合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他将这些年轻人描述为“新手成年人”。这些新手在此阶段的发展要点乃是作为一个学徒,去学习建立一种成熟的男性身份认同。他们的重心已经出现转移:这些年轻人不再固守在原生家庭里,但他们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他们所声称的独立常如镜花水月,很多人在经济上和情感上仍然依赖他们父母的支持。
与此同时,20岁的年轻人已开始能明确表达出莱文森所谓的“个人梦想”。那就是,他会试着看清楚自己在成人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搞清楚自己是谁,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一旦觉察到自己的这些内在潜力,以及自己究竟可以成为何种人,便会让他充满激情和活力,而这些激情与活力会帮助他向成人世界继续迈进。
第7章 成年早期 在场边指导
第8章 成年中期 男人对男人
萨姆·奥谢尔松认为,祖-父-孙三代之间的互动,会激活中间这个父亲身上的“父亲伤痛”(father wound)——这是一种内化的、未被解决的父子冲突,这种冲突会被儿子感知为一种古老而持续的内在创伤。
第9章 老年期 父子角色反转
中年不惑
从45岁直到60多岁,这个阶段的男性会完成其人生的第四次分离-个体化。他们会开始接受自己身体和情感的局限,也开始接受曾经英雄梦想的破灭。男人在中晚年会体验到一种发展性需要: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执着于以行动为导向,也不再觉得必须要像以前那样克己律己,去满足社会对理想男性的期待,从而让自己在世上立足。现在,中老年男性需要重新调整自己,带着未泯的童心和未老的壮心,在未来的岁月里成功地面对老去。
父亲教儿子如何变老
男性在60多岁或更老的时候,会开启第五次分离-个体化进程。这是倒数第二次的分离-个体化,它发生在死亡之前,而死亡被看作最后一次分离-个体化。老年人与他们早年建立的自我不断分化,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才领悟到:在自己的一生中,那些可以传与后世的东西才是本质性的东西。为了迎接这次分离-个体化挑战,年迈的父亲需要接纳死亡的临近,并为之做好准备。
在各自生命的尽头,两人可能都会发现自己已然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智慧,这种获得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此智慧能让他们看到:人总会有机会去反思,去承认,去整合,去珍视生命中那些无比微妙且丰富的转变,去接受我们存在的轮回性:此身虽死,此神不灭。
第10章 结语 生命的弧线
建设性的改变:打破“强迫性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