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和”始见于战国金文 ,本义指声音相应和,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因为和谐,没有争斗,所以把结束战争称为和平、和好;
“睦”的本义通常认为是看得顺眼或目光和顺,引申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孩子或外人,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有一俗语“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自己孩子如果做了什么错事,可以当着妻子和外人的面,直接给予批评教育。这不会有什么不合适的。人们还会人你教育有方。作为孩子,受到长辈的批评,虚心接受,人们还会认为孩子能够知错就改,此子可教。但是作为妻子就不一样了。妻子是和自己平辈的。如果当着面对妻子一顿批评,这样会很让妻子下不来台。从而可能会影响到夫妻感情。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接受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800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的师道,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知识的传授还在其次。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的,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师傅与老师的含义不同,一个师傅只对一个学生负责,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十几个、几十个学生。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现代人,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这怎么能行呢?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诸,众也。父之姊妹曰姑。父之兄曰伯,父之弟曰叔。犹,同也。比,并也。
这两句话是前面讨论过的,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你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舍得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最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怎么样的意思。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的意思,因为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内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后世多用孔怀指代兄弟和兄弟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名利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友道,交友之道。五伦之中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友道这一伦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但是,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要三观相同,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两回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两,“投分”就是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他不听就算了,你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说是咱们俩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自己琢磨琢磨。
这两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共同研讨学问,
互相切磋劝诫,共同进步。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这四句话合在一起,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
首先说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你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慈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 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
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因此引伸义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代表五常之中信德。古代朝廷的特使代表国家出访,手中都拿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19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但“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真是威风凛凛,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侠义之士。
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之德也。
此四句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统四端,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颠”是狼狈困顿,“沛”是跌倒倾仆,颠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状态。
这四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对人要仁爱,要有同情心,
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掉。
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品德,
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