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去西塘,虽说了多次想去看看,却始终只停留在起心动念。
西塘,被称为一座活着的千年古镇,历史的沧桑中带着某种现代的气息,竟没有显得违和,或许一路走来,它就在往昔与当下中相织交融,而生活就是这样每天继续着,那一拱如月的桥,青瓦灰墙的舍,桨声四起的船似乎未变又似乎变了。
这个春秋时期的吴根越角,热闹中又带着某种幽静,这里的人家大多门头街门后河,屋舍与屋舍间夹着窄而深长的弄堂,这样独具一格的弄堂四通八达,既利于穿行又便于街坊邻里嘘长问暖,只是若有两个体型偏胖之人迎面相过,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西塘的廊棚一边临着河一边临着商铺,有一种说法是,过去一店家考虑到客人雨天被淋,于是在自家店铺前搭起一躲雨的雨棚,后生意大好,于是好多店家继而效仿,便有了这大规模的廊棚来替人遮风挡雨,极具人性化,“用户思维”自古既有。
西塘的建筑继承了徽派的风格,以砖、木、石为材,雕镂精湛。门窗、砖瓦、庭院尽显匠心,将实用、科学与美感兼于一体,彰显情趣与意境。其色调简洁而清明,搭配青苔、微波、阳光或细雨,透出淡淡的灵动,深沉而内敛。而那些精美的雕琢之作也更多藏于内而不显于外,一古宅在门外头看貌似简陋,屋里头却风情万种,这种不喜张扬的风格实则不在物而在人。有幸去了嘉善县上的元代画家吴镇纪念馆,这种注重内在修炼不为世俗所动的特质鲜明而纯粹。
现今西塘里头的瓦当博物馆、纽扣博物馆和酒文化博物馆或许也体现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文化。瓦盖于顶,当垂于檐,江南的瓦当特有青黑色,还担当着防潮防雨之责,透过当上面的花纹和门匾上的题字可以大致猜测宅子主人的性情与喜好。而小小的纽扣在历史中的印迹也颇具意思,用贝壳、玉器、银饰或是布料而制,无论是材质、形状、色泽、图饰都有着时代深深的烙印。西塘的酒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着与酒有关的器具及制作工艺,隐约可见良渚文化的影子。瓦当、纽扣、酒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思想的传承。
夕阳西下时的西塘很美,坐在船头,听着桨划动水的声响,像摇篮曲般让人心醉。脑中忽然出现各种场景: 忙碌了一天的渔民载着鸬鹚喜悦而归;邻里的孩子们端着小板凳坐在弄堂等着开饭;三三两两的妇女们蹲在河埠头搓衣裳;还有那东家长西家短的纳凉闲聊……
活着的千年古镇,是因为镇里头有人,人心中有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