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语文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每年喜闻乐见的作文题目再次登上各大网站的热搜
其中比较有争议的是
与《红楼梦》相关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让网友吐槽:
虽然题目的第二段已经给出了解释,但是很多人还是看见《红楼梦》就犯晕。也有看过《红楼梦》的网友表示“题目出的很简单,如果采用'大观园'那段出题会更好”
这样不同的态度说明
如果考生读过《红楼梦》
不仅能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
更能无形之中增加自信、发挥联想,考试稳定发挥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火”,在中高考中的比重也增加很多。
《红楼梦》属于名著,但欧阳奋强先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出演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前,他们大多数青年演员,都从未阅读过此部著作。
也有不少考研学子“答题”说,“第一反应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立意很出彩,但是文章想写得出彩得有很大的知识储备,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大,这个题应该会很高分,如果对这个了解只是皮毛的,没有全局性思考,那容易适得其反。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文字功底、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可能连题都没办法读懂,甚至写不出内容!
文字功底、知识储备从何而来?
来自阅读!
越来越多的新闻都在告诉我们,未来更重视的是阅读:
全国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部主编温儒敏早就说,他主编语文教材的总体思路,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高考,也将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考评。2020年高考题目,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温儒敏的观点。
在2021年两会上,唐江澎委员在会上发言:
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阅读理解重要。
①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②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③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就是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也就是我们社会的幸福程度…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在此,让我们再次回顾温儒敏对中小学教育中阅读重要性的看法,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
第二,泛读很重要,要有浏览和快读的能力。比如,高中生在2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
第三,阅读的方法中,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都是有用的,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第四,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有兴趣选择读的书。事实上,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孩子们读“闲书”,就越是打压阅读兴趣,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
第五,关于读书的传统的观点是不一定对的,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把它当作读书时必须遵循的戒律,凡是读书全都要求“动笔墨”,是不切实际的。
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不如从现在起,陪孩子做一个读书计划,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环境,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