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特赋打油诗一首与大家分享。
江南腊月二十四,
扫尘祭灶人倍忙。
扫去灰尘门窗净,
扫去烦恼心亮堂。
窗花香烛祭灶神,
干柴烈火满灶膛。
热锅沸油炸圆子,
团团圆圆道平安。
带走不快烦心事,
留下幸福降吉祥。
愿君小年鸿福到,
平安健康万年长。
按传统习俗,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中四,也就是今天。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就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和寒食,清明,端午、冬至一样,均属于祭祀节日。
火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民以食为天。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皖南一带过小年的特色活动是炸圆子,今年我和改革不在家,这项活动就就无法进行了,也是桩遗憾的事。但在心底却涌起对往年过小年炸圆子趣事的甜美回忆,特将去年的一篇《炸圆子过小年》的文章与大家分享,顺祝大家小年安康!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南北有别,北方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昨天。南方的小年又称掸尘。一早改革和我就收到不少朋友的小年问候。小年一到,大年三十也就不远了,该抓紧办年货了!
改革一早就上街,买了伍斤半精半肥的肉馅儿,准备炸糯米肉圆子。回家便在大柴灶上煮上了一大锅糯米飯。待煮熟后用大盆盛起。待冷却后拌入肉沫,放入精盐、撒点白糖、加点生姜沫和香葱细段。用手搅拌均匀,便可开始搓糯米肉圆子了。去年记得是做的藕圆子,今年换个口味。改革又拿了些葛粉放在碗中,用手沾些粉就开始搓起圆子来了。搓圆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和要求,搓成一个个的圆团便可,沾点葛粉就不沾手了。然后整齐地排列在预备好的木板上,做好一切炸圆子的准备工作。我则在大门口燃上两柱高香,以祭灶神。
过小年炸圆子(北方人称丸子),这是老祖宗所留下来的传统,圆子通常都用手搓成不规则的圆形,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一是为这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预祝下一年的生活也会圆满幸福。
再说炸好的圆子便于储放,过年时候,人们都忙忙碌碌,玩得忘乎所以,所以就提前把丸子炸好,存放在那儿,要吃之时直接拿出来,或蒸或煮就方便多了。再说自己炸的东西也会代表自己的殷殷用心,表示这道食物的丰盛,也用这种菜肴表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尊敬。
改革在外锅倒上小半锅上等的菜子油,让我在灶膛里架上大柴,点燃熊熊烈火。油在锅中一会儿就冒起袅袅青烟,开始在锅中翻江倒海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炸圆子了。
改革把圆圆的丸子顺着锅沿滑到锅里,锅中顿时便沸腾了。灶里烈焰熊熊,锅中圆子滚滚。一锅只能放入二十来个。不一会,白生生丸子就变成金黄色了。改革用一种有孔的大勺子把炸好的圆子一个个地捞起来,放入准备好的大瓷盆子里。让其稍稍冷却一下,便喊三子和笑笑下来吃圆子了!
才出锅的圆子闻到香喷喷,看着黄灿灿,吃着脆酥酥,口感外脆内软,真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
改革又把今天的糯米饭锅粑和昨天包的饺子放油锅中炸炸,让孩子的尝尝另一种不同的味道。
今日又完成了一道过年的准备工作,那一个个金灿灿、香喷喷、脆酥酥的油炸圆子让敬亭山艺苑的温馨的家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