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wù)人。”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喜好人、如何憎恶人。”
好,是喜欢,恶,是憎恶、厌恶。
“唯”,就是除了仁者,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做到好人、恶人。
引经据典:
1、“惟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所恶。”-何宴《论语集解》
2、“仁者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故为能好能恶。必先审人之所好所恶,而后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斯为能好能恶也。”-焦循《论语补疏》
思考:
一、为什么仁者就能看清楚好人所好,恶人所恶呢?
1、仁的特征,首先是“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私欲克制了,才不失中正。
2、引用:“一般的凡夫因为被私欲所蔽,陷死在其中,不管脑筋有多好,想了半天,都还是重重地困死自己,重重地伤害别人;而更重要的是,被这‘私欲’一遮蔽,世间的真相就不可能看得见,却还自以为很对,现在世间的整个状态就是如此。”
3、真正的仁者,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地产生一个最合理交往的立足点,同时也因为他不被私欲所蔽,才能够把事情看得清楚;仁的中心、知的特征,就在这里。
二、那么,既然他仁了,为什么还要好人、恶人呢?
1、世间的所有利害都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推展出来的,是建立在情绪之上的。如对一个喜欢的人就贪著,对一个不喜欢的人就厌恶。仁者首先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中不断挣脱出来,平等观待自他一切众生,不失中正。
2、好人,是好他的善;恶人,是恶他的恶。好人,是对自他行善的鼓励;恶人,是对自他改过的鞭策。
三、那不仁的人,为什么不能真正好人、恶人呢?
1、引经据典:钱穆先生说:“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
四、学以致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辨析。
1、我们赞叹或责骂孩子,取决于孩子是否按照我所期待的想法一步步成长。
2、我的快乐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由孩子决定的,他听我的话我就高兴,不听我的话,我就不高兴。如果他一直不听我的话,我就永远痛苦下去!
3、我们把苦乐建立在外境上,并且在“利他”力量推动下,强烈地想去改变他人,却忘记改变自己,认识不到改变他人一定是在改变自己基础上的一个心与心的传递。
4、引经据典:朱熹在《集注》中说:“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三省吾身:
每当我们想好人、恶人的时候,想一想我是否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觉得不是的话,我是否敢轻易去好人和恶人?而仁又是怎样的内涵,我清楚吗?如果不清楚的话,要不要向圣人学习呢?
感谢王凯老师层层深入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