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接触自媒体的时候,看过很多课程。课程里的老师会说,自媒体要想红,要想要传播,文章里必须有情绪。而世界上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情绪就是焦虑。所以但凡是写财经的,少不了贩卖焦虑。只要文章里带崩盘、溃败,效果自然不会差。看多了这样的文章,会觉得生不逢时,充满厌世情绪,后悔自己没早生几年,十年,二十年。仿佛只有回到改革前夜,才抓得住大机会。
我不是职业媒体人,文章只会反映真实的心绪,我没那么悲观。平时我没事就喜欢琢磨买房子,从这些年的实战和斩获来看,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是一直在变好。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作为个人买房人的机会是越来越大的,财富空间依然打开。什么阶级固化,流动凝结,这个也是危言耸听。跨越阶级,自古以来就是千难万难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靠着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上升一个阶级。古代,三代出一个秀才做官,家里人才能摆脱贫农地位。今天,一次高考成功+买对几套房,就能过上中产生活。这简直是光速上升了。
这个时代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工业时代讲究标准化统一的生产方式在慢慢转变,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属于个人的机会在放大。社会生产也在鼓励个体实现自我的价值。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直播,冯提莫只会是某个酒吧里驻场的歌手。没有公众号,咪蒙也只是在南方周末里做一个普通编辑。社会上,媒体、电商、知识的基础平台已经搭建完毕,等待着各种达人入驻,发挥自己的天赋。只要你行,世界上是不缺曝光量和机会的。竞争的维度变得更多,更加丰富。
在那么多机会里,我依然青睐买房。我相信,对普通人而言,门槛最低,收益最大的,依然还是买房。一线城市的主升浪已经过半,但二线城市的雪球才刚刚滚起来,还有更多辅助服务的强化能力。只要用心钻研,会发现这是个人买房最好的时代。
实体经济
最近这些年,资金脱实向虚成为热门词汇。大量原来从事实业经营的钱涌进股市、楼市。国家在2014年一开始是鼓励资金进去楼市去库存的,但是从2016年库存完成了差不多,就严控资金,今年到现在各种信贷管控政策叠加。从熟悉信贷市场的朋友那边打听到,按揭只有首套刚需可以贷到,且利率上浮,房屋抵押消费贷已经暂停,甚至遇到抽贷,抵押经营贷款也很难做,最新的利率是7.6%到8%,房地产信贷可以说是紧张到极限。对房地产的紧信贷和对降准的宽货币政策完全是冲突的。所以大家不要老是说宽货币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目前这段时间房地产的信贷政策依然是十分紧张的。
有意思的问题是,在这么严格的信贷限制下,为什么人们宁愿借8%的资金去买房,而没人去开厂。因为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我们的炼钢、汽车、采掘生产能力已经走到极限,从没有人怀疑中国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但是就是东西造的太多了,收益率越来越低。大家都说要支持实体经济,可是低端的实体经济已经过剩了。
这样的局面对国家来说是艰难的转型,可是对个人来说却是一个好时代来临。工业化时代,比拼的是资本的博弈,标准品的竞争,谁有更多钱,谁有更多好机器,谁就是领先者。它是保护存量利益的。我们用30年走了别人百年的路,现在的富士康就像当年的福特。你在这个维度上几乎无法和大资本竞争,因为比拼的是资金和生产的规模效应,小人物没法逆袭。但是个人时代更讲究的是个性化,多元思维的比拼。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讲究个性和定制,要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思潮。慢慢地,我们身边的品牌越来越多,每个品牌下的sku也越来越多。好的营销策略就是用更多的产品线满足更广泛的需求。现在各个主要竞争领域里已经完成平台化建设,买东西有淘宝,通讯有微信,媒体信息有微博,短视频有抖音。平台的构建,给了个体很大的孵化空间。
就拿买房这件事来说,个人的机会变得更大。以前没有自媒体,买房人的经验是闭塞的,所有的买房道路,都需要自己摸索打通,选筹、信贷、政策和宏观,等几年下来,套路都摸熟练了,想买城市的主升浪也错过了。现在的自媒体上虽然鱼龙混杂,但好在终归开了个口子,买房招数可以通过自媒体快速传播信息。对有志于买房的个体来说,自媒体时代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负债套利
大部分人都没明白,不管是政府的经济增长, 还是我们个人买房,靠的都是债务驱动。国企凭借良好的信誉,每年可以从银行获得低息成本贷款,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由于效率的问题,国企经营状况一般比不上民营企业,但是国企的融资能力实在太强了。依靠低息、长期、稳定的负债,国企用廉价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撑起了主营业务。
同样个人买房,借款的负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大源泉。圈子里经常说,赚到第一个一千万其实是挺容易的。只要在大涨前夜,付三百万,买一套一千万的房产,然后大涨至二千万,就获益一千万。虽然当中省去无数多说线做泪部分,但是实际操作的确如此。负债带来的资产规模才是生产利润的最大工具。
虽然不少城市已经大涨过,看上去错过不少机会。但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未来十年,金融自由化创新带来的机会。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一线城市的银行推出了不少基于房产抵押的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大大便利了买房人的融资需要,再加上之前已经运用方式很丰富的幸运卡,金融杠杆给买房人带来了做大规模的新方法,新方法提升了买房利润的幅度,弥补了房产涨幅上的不足。现在一线城市的融资产品已经慢慢推广到二线城市,诸如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的市场已经成熟,但长沙、重庆之类的还在突破中。
注意点
经验
买房是一件非标准化的事情,流程长,变数多,光有对房产大趋势的判断或者某个板块的了解,都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做,是去实操,可是买房这件事机会成本极大,大多是不可逆的,盲目下注只会更糟,所以买房这件事需要的是找过来人,真正买过房,买过很多房的人分享经验。
最贵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不太有人明白这点,更少有人愿意为经验付费。我是个重度知识付费参与者。我每年花在知识付费上的开支大概达到2、3万元,自媒体让我有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别人的实战打法。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方向上的提示,就能让我思考出新的买房想法。当我只用几千块费用,买到超过90%人群认知水准的观点时,我会觉得简直是太合算了。只要能提升买房一点竞争力,花点钱是值得的。
资源
买过房产,买过足够多的房产,就会知道,买房到后期,资金仅仅是的一项限制。你缺的远远不止是钱,其实是缺很多配套的资源,简单的说就是限购、限贷和限售的资源。很多时候,并不是资金扩大2倍,就能把资产规模扩大同等倍数的。限购的房票,限贷的贷票和限售的出售资格影响了买房人扩张能力的上限。虽然我们有真爱大法、代持等方式可以打开上限,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平时有必要多积累买房的资源。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有条件的先给家中老人注册公司,成为股东,未来金融产品创新都是有用的。然后平日里多维护朋友的关系,关键时刻都能成为房票。实战层面,我们急需资源,而这些资源优势都是平日培养的。
节奏
买房依靠负债能力,可以扩大收益。但是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扩大收益的同时,也在增加风险,所以我的操作思路里始终是建议尽可能买在大涨前夜,宁可牺牲一些利润空间,也要提高确定性。确定性可以是某个城市突然的成交量的大涨,确定性也可以是来自于某个城市的房价长期低估。买多了,就会知道买房踏对节奏很重要。比如当下这个时间点,其实并不是非常好的时机,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大涨过一波,另一方面国家实际的控信贷非常严格,不存在普遍大涨的机会。所以我是不建议大规模建仓的,事实上全国目前现阶段在我看来只有少数单价在2万以下的二线城市尚有买入机会。如果对自己操作没有信心的话,不如安静等待。
下一个十年,依然是房产的白银十年。由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弥补了房产长期收益的不足,再加上买房产业链上的服务不断丰富,包括信贷顾问、管家公司等专为买房服务的机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买房人的实战能力。
我还是非常看好未来的。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梳理买房学堂的目录,想用多篇文章给大家讲解从0起步,建仓多套的买房方法论,请关注公众号留意更新:
对房产走势的长远判断
如何买在大涨前夜
各种信贷产品的优劣和选择方法
怎么买对人生第一套房
如何裂变实现一套变三套,三套变六套
各种买房套路和操作注意点
现金管理和杠杆的关系
一、二线重点城市分析
城市板块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