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诸陵,呈扇形分布于唐都长安附近,俗称大唐十八陵。在关中名邑富平县就有5座,而唐中宗定陵之石刻独具特色,尤其是定陵曾有比乾陵还宏伟壮观的无字碑,可惜毁于“破四旧”年代,据《富平县志》记载:“1967年春,唐中宗定陵无字碑被宫里公社三凤大队干部和群众砸毁,做成72条碾子,每条以10元出售”。为弥补这一缺憾,现就相关内容建议如下:
一、历史溯源及现状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生母是武则天。683年,高宗崩,李显于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皆被武则天操纵,李显成了傀儡皇帝,登基不足两月就被废,遂贬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乘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拥立李显恢复帝位。710年6月,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害死李显。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终年55岁,葬于富平定陵。
定陵无字碑为何大于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何也不刻一字?经查阅,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施工,都是在武则天旨意下完成的。乾陵无字碑无疑是根据武则天的个人意愿建造,依据当时国力和武则天的地位,碑体尺寸无有争议。关于无字碑上为何无字,说法较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无字碑是用以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认为,是因武则天自知功过难定,留与后人评说。
被戏称“六味帝皇丸”(源于他父母李治、武则天、弟弟李旦、儿子李重茂、 侄儿李隆基全都做过皇帝)的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治绩平庸,所葬定陵又为何能建造比乾陵还要大的无字碑?经多方查寻,虽有多种说法,但感到以下说法较为可信:据学者推测,虽然中宗李显懦弱昏庸,但他有一个巨大的功劳,在李唐王朝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了神龙政变,恢复国号为唐,从而避免了李家王朝和李氏子孙的覆灭,使李唐天下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后面继位的唐睿宗李旦认为中宗李显“功高莫名”,于是为其立了比乾陵还大的无字碑。
定陵无字碑屹立千年,也留下了许多动人传说,最为著名的要数“流泪碑”故事,源于无字碑顶端的龙眼中时常会流出“眼泪”,被文人墨客演义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至今。走访时,当地老人还讲述起幼年在无字碑处玩耍的场景及相关故事,说起无字碑被毁时,言谈中露出惋惜之情。
唐定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平县宫里镇凤凰山,南距县城约十多公里。曾专程去定陵踏看了几次,凤凰山由三个东西排列的山峰构成,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凤头,左右两峰对峙,尤如凤凰展开的双翅。从南远望,仿佛一只美丽的凤凰。定陵地宫就在凤凰山下,凿石为陵,并按乾陵规制,凿石雕刻各种石像。据村民讲原有石刻50多件,由于历史原因, 现仅有南面一尊石狮、一对石人比较完好,东门及北门虽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
定陵陪葬有皇后赵氏、节愍太子李重俊和太子妃杨氏等。前几年,文物部门还探寻到埋于黄土之下的几通石刻,特别是在北门西侧新发现一件石虎以及训虎人,据考古人员介绍,石虎和训虎人同时出现在唐十八陵中尚属首次,还发掘到两尊较为完整石像,实乃幸事。
二、相关数据资料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乾陵无字碑凝重厚实,浑然一体,极具美感。碑体未刻铭文,碑首雕有八条螭龙,鳞爪分明,筋骨苍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据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
据《富平文史资料》记载:定陵无字碑高8米,宽2.20米,厚1.5米,相比乾陵确实要宏伟壮观。
1940年至1944年,民国教育部王子云领导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曾经到过定陵,其著作《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就有不少定陵珍贵图片及资料。
三、相关建议
新时代,青山绿水蓝图美,习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富平县唐陵抢救保护即旅游开发工作也在有序展有力开,沿途道路、旅游标识、陵区面貌为之一新。文革期间被破坏的“符橉碑”也得以复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能积极抢救恢复被破坏的历史文物,也是功德无量,福泽后世。特此建议恢复唐定陵无字碑,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依托现代先进机械设备,发挥石刻之乡之工艺,参考图片资料及尺寸,为“破四旧”期间唐陵所遭受的损失做些弥补工作。复刻无字碑与实有文物相结合,加大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富平旅游事业增添一道靓丽的风采。
提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