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有个人影晃动,还有人小声的聊天,天亮了,我翻身下床,小心翼翼地走到院子里,奇怪刚才那种要死的感觉没有了。后来医生告诉我应该是高原反应加血压高,真够后怕的。
老厂长已经过来了,正在认真地检查茶叶的发酵情况,还要两个小时,我们先做点准备工作。不愧是是高手,时间把握得真准。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腾出一块空地打扫干净,然后将焙笼调整好间距。老人示意我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将果木炭点燃,这炭还真不错,很容易点燃而且一会就没有烟儿了。等炭火烧红后将焙笼移开,将炭火均匀的分布在各个焙笼的底部,然后用燃透的炭灰盖在火炭上调整温度,用手距炭火50公分左右试火温,差不多了,将发酵好的茶叶运过来手工解块,这可是个技术活,力度不够解不匀,力度太大容易弄碎茶条,看着老人娴熟的手法心里踏实多了。
解块后的茶条要均匀地平铺在焙笼里隆起的竹篦子上,六个烘笼不多不少刚刚好,看着焙笼里袅袅生起的热气。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牛实在是牛!多年不干了经验犹存技艺不减呀。一个人操作六个烘笼还是需要些体力的。首先要严格监控每个焙笼炭火的温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可以,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香气不够优秀,走水快了,内质不够饱满,慢了,清晰度不够。这最佳的火温完全靠经验,眼是测含水率的仪器,手掌就是温度计,这样的茶做出来才有活性,然后还要依次进行翻茶,将上下两面调换位置,让所有茶条受热均匀,每次翻茶都要挪到旁边备好的笸箩里,将碎茶漏在笸箩中不能浪费,差不多每笼要翻三次,所以还是要有把子力气的。初焙后再把所有茶分成两份,将所有的炭火集中也分成两份,用两个烘笼集中复焙一下就可以出笼了。日后我亲自焙火时经常被5个烘笼搞得手忙脚乱的。
滇红出笼后,老人捧起一把哈了口气闻了闻笑着说,不错,标准的焦糖香。焦糖香,对!老人坚定地说,我们这里的原料做出红茶最优秀的品质就是焦糖香。哦,我恍然大悟,掏出小本本记下了。老人又说,刚做出来的滇红,要放两三个月才能饮用,因为我们这里比较阴凉,新茶比较燥,喝了容易腹泻。
我用录像机纪录了制茶的全过程,作为资料日后好好研究,老人很开心,又给我讲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项和他平生的经历,我很奇怪,像这样的手艺人应该对自己的技术很保密,这个善良的老人为什么会对我敞开心扉呢。
或许他是被我的诚意打动,或许他怕自己的手艺失传,或许他想在余生为孕育了自己一生的古树滇红再奉上几分敬意,真的搞不懂,或许这就是茶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