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模型,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学会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 趣味导入、直观感知模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随后通过呼啦圈套一套的互动体验让学生清楚明白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初步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复,感悟事物的双重性。重复的身份怎么套?让学生感受韦恩图的产生过程,直观感知模型。接着通过画一画,让学生画出套一套的过程,初步建立集合模型。

2、 自主建模、深入探究集合

了解身份重复之后我把目光转移到了校园,让学生探究校园里的重复现象。我把例题中的学生名单换成了自己班的名单,让学生具有真实感、体验感。学生在经历了初步建模的过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建模更加清楚的展示重复现象。学生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建模过程,在不断的碰撞中,基本建立韦恩图的模型。随后通过ppt演示韦恩图的建模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交集中去掉重复的名单,感受韦恩图的互异性。不同颜色的色块让学生深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从充分的感知到模型的抽象再到算法的引出,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基本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

3、 抽象模型、发展学生思维

最后去掉具体名单,将模型抽像为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参赛的可能是多少名学生?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思考“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等多种可能性,这一过程,既巩固知识又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深处。教师最后通过ppt动态演示从“不相交的集合”到“相交”最后到“包含”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集合思想的理解再上一个新台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一课教学过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
    幸福颗粒芳阅读 784评论 0 3
  • 4月16日,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即将揭晓。人们普遍认为,率先披露哈维韦恩斯坦丑闻的《纽约时报》与《纽约客》杂志有可能夺...
    杰罗姆阅读 8,495评论 1 6
  • 很享受買菜的愉悅,各種時令的新鮮,春天的感覺。 看著煮婦們老道的選菜,聽著各種語言的討價還價。買了自己刻意或靈光乍...
    饗戀阅读 316评论 2 0
  • 严格意义上《川北旧事》不算是小说,只是以石头的视角和片段式情节来反映川北的民俗风情以及80、90后的儿时记忆。 山...
    鱼呀嘛鱼摆摆阅读 544评论 6 6
  • 今天中午放学回来,吃完饭后就去上床睡觉了,下午放学回来,自己在家做完试卷后,从监控里看着把语文作业完成,就去读书去了。
    单鹏_7f01阅读 20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