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她
林徽因是“五·四”后生长起来的自由主义的一代,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与宽容襟怀往往令人驻足。
建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荡涤魂灵的风雨,但她是幸运的。林徽因于1955年春天辞世,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如何面对1957年的狂风暴雨呢?
令人唏嘘的是,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林徽因每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下,总是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人们不再关注单纯的她,转而去关注她与徐、梁、林的关系。
但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
于是,她就于这当中和着一群人的步履以独特的自我向着我们走来。
林家有女初长成
杭州蔡官巷林家宅园的最后一间院子的后院里,6岁的徽因出水痘,按徽因老家福建的说法,叫做出“水珠”了。所以,这时候的徽因,不能像平日里跟表姐们一起在前厅的花园里跟着大姑母读书了,因为生水痘会传染,姑母也禁止表姐们来后院看望徽因。
落寞的徽因却因为无人陪伴发现了生活灵动的美。厅堂中一张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那里,阳光洒进来,她看得出了神,诗意的情绪由此在孩童的徽因心中萌生。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与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1904年6月10日,徽因于杭州出生,祖父由《诗经·大雅》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而为孙女起名徽音。
那么“徽因”又是由何而来呢?
30年代,她的作品时常见报,而当时有位男作者名叫林微音,报社常搞错两人名字,《诗刊》甚至还为此特意更正声明。她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从那时起,她便改名林徽因。
幼时的徽因喜欢和表姐们一同读书玩耍,姐妹中徽因是最小,却是最为贪玩,又是最为聪颖的一个,看似漫不经心,可背起书来却是滔滔成颂。
随着林长民的升迁,一家人最后迁居北京。
12岁的徽因与表姐们一起被家人送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几个女孩平时在校读书,星期天凑在一起又总有说不完的话,可徽因的内心却并不快乐。徽因的母亲是林长民的二夫人,她既不懂琴棋书画,也不懂操持家务,所以林长民虽然对林徽因的妹妹麟趾爱护有加,却对她十分冷淡。
小女儿麟趾夭折后,林长民又娶了三夫人程桂林,她和徽因的弟妹们住在前面的大院。徽因在母亲、父亲、前院、后院的爱恨纠葛中长大,她对父亲母亲和弟妹们的爱却深深地伤害了她的心。这也在她的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0年,徽因16岁,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身份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为期一年半。早春,林长民便带着徽因踏上了欧洲的旅途。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抵达欧洲。
按照出访计划,父亲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参观的对象主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徽因并不喜欢这些,而父亲又忙于应酬。有很多时间,她只能待在伦敦的寓所里阅读英文书刊,不知不觉中,这些书带她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令她着迷。
徽因也爱和女房东一起外出,她们最爱去的地方便是剑桥。她读书,房东写生、作画。在这些日子里,徽因从女房东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知识。
9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圣玛丽学院。
父亲事务繁忙,徽因只能一复一日地呆在书房里,忍受着落寞。直到11月的一天,一个叫徐志摩的年轻人来拜访林长民。
徐志摩见到林长民,两人相见恨晚,他们谈社会、谈政治、谈文艺、谈人生。两人互视知己,甚至后来互通“情书”,徐志摩扮演有夫之妇,而林长民扮演有妇之夫,互诉衷肠。
随后,徐志摩也与林徽因熟了起来。慢慢地,他被林徽因不同常人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所折服。后来,他发现自己来林寓更多的是为了林徽因。
两个人从伦敦的天气聊到英国诗歌,徐志摩深深地为林徽因所吸引。最让他心旌摇曳的,是暮春时节与徽因在剑桥漫步。
他对徽因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提出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他最敬重的老师梁启超写信劝他放弃这一念头都不能使他回头。
而林徽因呢?她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徐志摩是如何的感情,但是童年的经历使得她不能忽视徐志摩已是有家室的人这一事实。她不愿意破坏别人的家庭,她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理性的声音。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亲回国,这段感情便也告一段落。
而徐志摩坚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1922年次子诞生后与张幼仪离婚。
对于林徽因的感情使得徐志摩陷入了思念、爱恋、失望和希望中。他开始作诗,但是这并没能使林徽因改变心意。
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
1922年,梁思成21岁,林徽因18岁,在父辈的安排之下,他们相爱了。
两个人的父亲都是声名显赫的政界名流,又是挚友,这门儿女亲事看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思成常常到徽因与母亲同住的小院看望徽因,徽因也喜欢和思成在一起,因为他们身上有太相似的地方了,不管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水平,又或是志趣上,他们都是一拍即合。
思成不仅学业优异,还会小提琴等乐器,又擅长美术和足球、体操。他随父亲在清华学堂8年的学习使他具有了远见卓识。
两人深深被对方吸引,坠入爱河。当两个人谈起将来时,梁思成因为徽因想要学习建筑的想法,在并不知道建筑学为何物的情况下,毅然下了学习建筑学的决心。
两个人在父辈的安排下,准备订婚、结婚。
然而,灾祸却突然降临了。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发生了车祸,又因误诊耽误了治疗。从那以后,他的左腿就比右腿短了一厘米,跛足和由于脊椎病而装设背部支架的痛苦从此伴随了他一生。
病房里的思成腿上打着石膏,腰上背上缠着绷带,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徽因一有时间就来陪伴思成。
病房里,他们一起讨论着徽因正在翻译的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夜莺为了帮求爱的年轻人拿到红玫瑰,不惜“整夜为枯萎的玫瑰枝歌唱,将刺刺入心头,将生命的血液流尽到玫瑰的心房里。”,这部作品的译文也是19岁的林徽因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林徽因丝毫没有因为思成可能终身残疾而犹豫,而是暗自庆幸两个人能够劫后仍然朝夕相伴,使人动容。
车祸耽误了梁思成出国留学的计划,而这一年,林徽因也毕业获得了赴美半官费留学的资格。
1923年新月社成立,徐志摩回到北京。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到北京,徐志摩与林徽因等人陪伴其演讲,但因为当时泰戈尔主张国人不应舍弃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味地接受西方文化,而不被一部分国人欢迎。
5月20日,泰戈尔离开北京,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徐志摩有了与林徽因朝夕相处的机会。可他知道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分离在即,徐志摩心中的爱不再受到控制,在离开的火车上,他泪如泉涌却不自知,直到同行的胡适问他:“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自拔。可是他没有办法,唯有拿出信纸,写下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信。
6月初,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这一年,徽因20岁,思成23岁。
到了美国,林徽因与梁思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