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解读常规之外的关注点
——《小说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三
一、小说的地位与小说理论的发展
小说越来越重要。
小说理论成为显学。
小说理论或叙事学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小说创作,解读小说作品,而且可以部分地指导小说教学。小说叙事或叙事学的一些知识,在经过“转化”之后,甚至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内容。“转化”是硬功夫,靠生吞活剥地“下放”是不行的。
二、小说教学的常态及其反思。
小说教学的常态,以主题规划小说阅读,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要走出小说教学的套路化,一是用新知识解读文本。这就需要老师关注小说理论知识以及小说理论新的研究成果。用新知识重读文本往往能够打开被旧知识所遮蔽的部分,看到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要研究文本体式及每一篇小说在写作方法、呈现方示、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把每一篇小说的独特性揭示出来,并教给学生。之前讲过每一类小说的教法,如情节类小说,心理类小说。但是,每一篇小说的写作方式,呈现方式,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应当把每一篇小说的个性解读出来。
由出小说教学的套路化,慢慢形成两种主导性的概括小说主题的方式。一是具体的读法,一是抽象的读法。第一种是所谓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和解释:往往根据小说作品涉及的具体历史、社会背景,或者作家写作品的社会背景,或者是读者阅读这个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而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具体内容和大的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称为具体的社会历史的读法。第二种读法倾向于脱开具体社会历史的束缚,关心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命题。比如说从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中,或者从一个类型化的情境、一个寓言化的故事中,读出人类的基本境遇,读出人性的美好和无奈等。这是一种抽象化的读法,和前面具体化的读法不一样,不过这也构成了小说的主题:依靠人生、人类、人性,或者爱、美、命运、国民性这样一些关键词,重新组织了一套关于小说的阐释和说法。
防止小说教学短路化,是让学生回归小说的自主阅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预习是让学生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预习指导。在课堂上拿出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也是一种教学措施。小说教学的前提最重要的是预习,学生读。加强预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去读小说,真正把自己放在小说中读,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可以设置有吸引力的预习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所创设的问题注意把学生引入到小说的情境中,把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重要性,可以看邱晓云老师的做法。邱老师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设计的预习作业是,给阿长设计一个微信头像,并且说明理由。这虽然是一个散文的阅读问题,但如何设计预习问题,值得深思。小说阅读也同样要能够设计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对文本的阅读方向,把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
小说阅读可以读主题,但是千万不能短路化。一定要加强预习,让学生真正进入小说情景去读,读不懂也要读,做预习,做旁批。
三、小说教学的新动向
在一些小说教学中,有些老师会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直接“下放”给学生
作者提出,教读法比教阐释更重要。如《祝福》的教学目标,通过《祝福》来说明小说是叙述和虚构的艺术。
在第四个板块儿有一个环节:读这篇《祝福》,“我”的境遇和困窘其实早已令人关注,特别是小说开头部分,“我”与祥林嫂相遇时的那段对话,更一直让人惴惴不安、莫名所以。就是通过学生的体悟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因为小说的叙述者非常重要,叙述者的创造与叙述视角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到小说的全局,《祝福》以“我”为叙述者,将“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叙事结构,是这部小说叙述与其虚构的关键所在,也因此实现了小说形式与主题内容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教《祝福》最终要建构的是“小说是叙述与虚构“的这样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读法。
反思
小说的阅读,除了关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还应该关注叙述。
现在回过头来看黄厚江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
黄厚江老师让学生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与小说故事,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情节与故事的不同,并且通过体会情节与故事的不同,也很快体会到了作者运用插叙的巧妙。其实就是关注了小说的叙述。从小说叙述的角度设计问题。我们在解读小说是,是不是也能从小说叙述与虚构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呢。
黄厚江老师提出文章中的“我”——若瑟夫长大之后,会不会变成父母那样的人,学生形成两种不同见解,黄厚江老师出示文章被删掉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学生就会发现,小说加上开头与结尾部分,与删去开头与结尾部分,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关注到了叙述视点。
有些小说,是不是可以试着把开头与结尾删去,然后比较与原文差别,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关注叙述视点,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小说,相信对小说人物、主题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跳出人物、主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视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反思自己的小说阅读教学,这些是欠缺的。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叙述方式,叙事角度,叙述视点,也会帮助我们在解读小说时发现新的内容,而有些新的内容也可以转化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小说阅读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