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军歌嘹亮-17】:中东路事件的影响:东北军不是东北虎

东北军?苏联红军?谁是真老虎?谁是假老虎?

1.涛声依旧:过期的旧车票再次登上中东路的客车

1930年1月1日,苏联新任中东路正、副局长到哈尔滨就任。老虎厅事件后,长达半年多的中东路事件再次涛声依旧。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第四把火中东路事件的失利,无疑给张学良当头一棒。可以说:中东路一战把张学良打怯了、打怕了,这种挫败感一直延续到“九一八”事变。

1904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军强于苏联。那么,东北军蓄谋已久都打不过仓促应战的苏联。如果日本人蓄谋已久,大东北,可否一战?不管是老虎棒子鸡,还是剪子包袱锤。这个问号,日本没有让张学良等太久。1931年9月18日的一声爆炸声,不知道有没有让少帅想起中东路事件的烽火和屈辱。

2.国民政府:削藩大政贯穿始终

还是1930年1月1日,苏联的中东路正副局长就任时。蒋介石在《中央日报》上大骂反对者“以投机取巧为智,以叛乱反复为勇,气节堕地,廉耻道丧”。

中央军眼里的反对派主要有四方:阎锡山的晋系军阀、李白的广西军阀、冯玉祥的西北军阀、张学良的东北军阀。张学良的冒进,算不算“投机取巧”呢?与苏联开战前,张学良接到中央军出兵支援的“美意”。他说:“对俄战事,兵力充足,无劳中央军必要,但望在军火弹药上予以接济。”中央军想趁机进入东北,蒋介石的算盘不太高明,少帅当然不会同意。但是,东北军打输了啊——“气节堕地,廉耻道丧”。

但是经此一败,东北军阀一时半会不会染指中原,蒋介石打算在中原动手就少了一个变数。在最难的时候,蒋介石趁机烧冷灶——笼络张学良。国民政府新设青天白日勋章,把第一号到六号勋章颁发给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六位参加中东路事件的将领。

半年后,中原大战爆发。五大军阀均参与其中,140万鏖战中原,30万伤亡,损失的,都是中国的国防力量。张学良拥蒋挥军入关,东北的失血更刺激了旁观的日本人。

3.中东路事件:杀鸡给日本人看

张学良跟红白帝国(红色帝国苏联,白色帝国日本)相邻而居的日子过够了。他认为:苏联在东北的势力距离苏联核心较远,调兵不足,可以速胜。日本则不然,可以迅速调兵,不好打。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对于同样占着东北的日本来说,也有自己的算计:东北军对苏联如果取胜,那么下一个就是他们。

战后,日本人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苏军“未来令人可畏”,其作战能力“不可低估”。日本陆军的“暂避苏联、先打中国”的“南进”主张急速抬头。

二、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石原莞尔起草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中东路事件就像一次豪宅展览会,豪宅的外面有一块硕大的牌子:家有恶犬,非请勿入。而虚掩门内,正有一只呆萌的吉娃娃在摇头晃脑。走过路过的人,看到了他的虚弱,而胆大的恶人却动起了歪脑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是一个老书虫,9年的网络小说老书虫。 何为书虫呢?就是看小说太久成瘾了,哪怕很多书都不合你口味了,也总忍不住在茫...
    bb07667bc0de阅读 2,860评论 0 0
  • 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这本书有点无厘头,但却又有点道理,也正是由于这个想法我坚持把它读了下去,可是读得越多,我就越来...
    清野记阅读 3,276评论 0 0
  • 辟谷七日之七月日记 7月6日,北京下了一天对雨,混杂着泥土花香的空气让我秒定提前一天开始七月辟谷之旅吧!这一次辟谷...
    爬藤月季阅读 3,933评论 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