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颇不宁静,书也不想看了,字也不想码了。实在闲得无聊,便到街上逛了逛,并非为了寻找艳遇,而是为了搜集素材。
无意间看到一家皮鞋店,想起蒋坤元老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买皮鞋,也是学问》,心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天的写作素材有了!我何不也在鞋子之上做一番文章,既接地气,也很有意义。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衣食住行四件基础大事中,小小的鞋子就占了“衣”和“行”这两样。
现代人说:“看一个男人的品位首先要看他的鞋子”,可见鞋子的重要性。因为一双鞋子起码能看到这个男人三个方面:通过鞋子的新旧程度、品牌、质地,就能看出生活水平;通过鞋子的外观设计和搭配的服饰,就能看出审美品味;通过鞋的类型如运动鞋、皮鞋、帆布鞋等,就能看出男人的性格特点。
男人可以“闻香识女人”,女人也可以“看鞋识男人”。
爱穿正统黑皮鞋的男人多是大男子主义;爱穿休闲鞋的男人崇尚自由;爱穿白色轻型鞋的男人单纯善良;爱穿牛津鞋的男人对时尚了如指掌;爱穿靴子的男人追求个性热情奔放。
鞋子的历史没有专门研究过,理论上应该是和人类同步诞生,当学会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开始穿兽皮与树叶时,为了保护双脚,也会结草为鞋,完善自己的装备。再经过千万年时间的变革,各种材质的鞋子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内地歌手解小东在《中国娃》中唱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千层底就是中国民间曾经家家户户都会自制的布鞋,这种鞋子70后和80后一定记忆犹新,千针万线密密麻麻,满满都是爱的表达。
作为一位标准80后农村孩子,我小时候除了穿妈妈纳的千层底,也穿过爸爸在街上买的解放鞋。后来上初中了,有了审美观,觉得十几元的解放鞋不好看,又让父母为我买二十元的“双星”和三十元的“回力”这种帆布鞋穿。记得那时有个别家境好又追求时髦的同学穿着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登云”牌皮鞋,这种鞋子要一百多元,相当于我们当时学费的一半,大部分同学是穿不起的,只能羡慕嫉妒恨。后来那个同学的“登云”牌皮鞋在学生宿舍不翼而飞,不知道是白天晒鞋还是晚上睡觉之时,反正被梁上君子顺手牵羊了,学校老师在早操集合时还专门说过这事。
我在高中时代有过两次失败的买鞋经历,让我从此对商场的鞋子质量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一次是十七岁时在校园旁边一条街上,看到鞋店展出了一款非常漂亮的黑白配色旅游鞋,标价三十八元。好几个同学都买了,我省吃俭用,从生活费中拿出部分钱,也买了一双。谁知穿了不到一个月,鞋后跟就塌下去了,原来鞋底不是实心,而只是一排空心的塑料格子支撑着,太水货了。另一次是十八岁时去武汉学习,在湖北美术学院附近的小东门某鞋店看中一双黄牛皮样式的休闲鞋,与我的牛仔裤很配,鞋面和鞋底连接处还上了一圈粗线,让人感觉结实耐用,于是按照标价三十九元买下。结果穿了一段时间鞋底就脱胶,原来那一圈粗线只是表面的伪装,根本没有缝上,让人大呼上当!
后来到了南方工作,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经常需要买鞋子,听人说手工皮鞋店的皮鞋挺好,跟商场的鞋子相比,既牢固耐穿,又能保证真皮,而且还便宜。于是专门买那种手工皮鞋店制作的皮鞋,每次还能砍一点价格下来,并蹭到一双真皮鞋垫。
印象中这种手工皮鞋店好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了。当年追赶时髦的人们喜欢穿皮鞋,各类皮鞋店便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手工皮鞋店作为其中的一个特别代表,大到一线城市,小到偏僻乡镇,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找到,可谓凡有足迹处必有手工皮鞋店。
记得早先最便宜的手工皮鞋要五十元一双,材料和做工好点就要贵些,但也在一百元这个范围之内,与商场卖的皮鞋相比还是挺实惠,并且材料比商场的鞋子好,也很耐穿。我到南方后只在商场买过一次皮鞋,那次是因为从深圳辗转到了东莞,想把银行卡里不能提现的九十多元余额用掉,于是又加了几十元现金,在东莞洪梅某商场买了一双看着挺不错的棕色皮鞋,代言人是当时的流量明星黄海冰。这双皮鞋过于漂亮,我一个搬砖的舍不得穿,转手就赠送给我弟弟了,我还是习惯于穿手工皮鞋店制作的皮鞋。
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无论什么皮鞋,尽量避免泡水,否则容易脱胶。万一脱胶了,就要去街头巷尾找修鞋匠重新用胶水粘一下,再上一圈线,牢固程度更胜从前。
如今物价上涨,材料进货贵,很难再找到手工皮鞋店了。我现在还有一双手工皮鞋,是五年之前在深圳福永一家手工皮鞋店买的,当时一起买了两双,都是黑色,一双皮革差点七十元,一双皮革好点一百三十元。七十元那双穿了一两个月就脱胶了,修鞋匠嫌皮革差说不好上线便扔掉了。一百三十元这双质量就好多了,现在还可以穿,但是不经常穿,偶尔搭配西装时就穿一下,在南方平常穿牛仔裤的时间多,用运动鞋搭配即可。运动鞋一般都是在专卖店买,这个质量有保证,各大品牌相差无几,就看个人喜好了。
一双小鞋子,蕴含大道理,便宜的东西只有在买的时候开心,用的时候你会很痛心;贵的东西只有在买的时候痛心,用的时候你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