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冒仍未好,我家倪先生不准我多看书,小朋友亦配合我,也是同意了我今天可以不带他睡,他自己先去睡。这样,就给了我自由空间,和休息时间。
我在央求和应允下,只读了一篇《汉城忆燕园》。在这文中季先生说“著作等身”,似佛家语,曾相识,这感觉,甚是欢喜。于我而言,这是最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的快乐,舍得时间,耐住性子,琢磨了,便心里喜乐。
记得住了的妙语禅意,用在生活烦心凡事中,着实管用。是为开解人生,宽阔胸意,以前辈大家之法,以史之鉴辙。岂不快乐?过来人有过来事,过来的故事里,都是慢慢的总结和谦谦的智慧,岂不直接?所以,读书很好。因为,文字能够定人心,抚去意。
不管怎么样,遇到什么事,在佛家思想的视界里,更是都可以有另外一番景象,不怕云不卷云不舒,也任踏浪而歌。只要不是违背了善就好。只要紧紧守住自己的身、口、意业,便无有心灾。心里若是执了什么念头,有了什么想法,除非自己,别人是扭转不过来的,也除了肯听他人劝阻的。所以,读书很好。因为,文字能够清静意念,辨识真假。
所以,问问自己有没有一份,不需要附加条件的快乐?如果有,那你逢着了,你是个懂得照顾自己心灵世界的人。如果没有,去寻它一下找它一个,回来,伴着自己的路,让它生根发芽儿,汲阳光润雨露,平静生长。
蒋勋说当你有客观的叙述能力的时候,便是写作可以开始的时候。写作,于我,曾亲密,近遥远。定神想,为什么不随时都可以?为什么不坚持?为什么那么多理由去解释?好多事,没有开始,永远没有过程。没有过程怎么历练成文?没有事事违意,处处争求,哪来我心不定?
是期待一语成文,还是一悟成性,还是一句“著作等身”,还是一静得慧?静中慧,意是静中便可有智慧,静下来就会灵感如海,波澜即兴,文意性灵。静中慧,说的是不是聪明?我离共识中的聪明,带上筋斗云都追赶不上,更何况也借不来大师兄的法器。
那我为什么喜欢“静能生慧”这样的禅语。
是因为它等同于“照见自我”吗?是因为它像“认识你自己”吗?还是它让我的烦躁羞愧的躲到烦恼后面?
因为我看不清,我期待这样一句话,一句定心的话,带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我希望浩瀚智海中,我得一叶扁舟,别怕它风风浪浪,淡定潜行。别浮躁,不计较。
因为太浮躁,因为太计较。不得法,无可抵达。
这一个月来,常梦想,常羡慕: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
嗯。我是有信得住靠得牢的“师傅”的——便是百折不挠,千难不怕万步。愿我心里更有谱,然步步调。
一年中,第一个月就这样结束了。
念从心起,心有不平,意亦不平。我是凡人,有烦心的事,再正常不过了。我是普通人,有接地气的生活有美好的愿景让自己憧憬,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个长远的旅途,不需要保持跋涉的心劳,万一误入歧途。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颗虔诚的心,只不过是有障了的眼法。因为宇宙的定律是通通透明,遍地是路,到处是尘,随时有果,因缘万事,都是自种自得。
不执着错,不争它对。正而相续,误而转离。祝福我过去以及现在未来一切可遇的因与缘,只结善解恶,不攀不慢。
末尾附上一段,书中摘抄,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现在怀念我这些亲密的朋友——资料和手稿,这些东西,在别人眼中,形同垃圾;在我眼中,却如同珍宝。倘若一不小心丢上一张半页,写文章时可能正是关键的资料。这些东西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它们身上凝结着我的心血,凝结着我兀兀穷年溽暑酷寒的心血。我现在深深地怀念这些资料和手稿。”
先生的话意,平实见力,真诚有法。你且去立志,志中去行路,且去行而有法,如先生般,做扎实的功课,下踏实的功夫,开繁实的花。做真实的研究,才出真正的成果。引起的共鸣,足矣。实在感谢有读到它。也让我坚定我的路途。
与君分享。
愿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更近一念,更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