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听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虽然没有感同身受过,但也能粗浅的理解,毕竟单婚礼的过程就涉及两家人的沟通,理解,接纳与协作,这需要充分的耐心和包容。但秉承着双方家庭都为儿女着想,都想让新人开心幸福的度过人生大事的宗旨,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家庭,都还可以做到这一点。也许是因为我往往只能看到别人婚礼上的光鲜亮丽,而忽视了各自背后的曲折。但从我亲姐、堂哥,表哥这几个最亲近的同龄人的婚姻看来,这个过程似乎都很顺利,总归是大喜事,毕竟绝大多数普通人家还是淳朴善良的。然而当我面临婚姻大事,我才知道我远远低估了这其中的难度,让我无法释怀,并一步步影响我未来的价值观和行为。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翼城县,坐落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的一个角落。我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长大,从小在沟壑纵横的山坡上奔跑。我的家庭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妈初中毕业,婚后一直在家务农,我爸高中毕业,年轻的时候打打零工,后来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自学考了个会计,这些年就一直做会计,虽然隔几年就会面临一次失业,但他一直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我上初中那年为了让我上学方便家里在县城买了套房子,后来我妈在旁边租了间房子开了个麻将馆,靠着她农村妇女较强的交际能力每天拉拢客人,端茶倒水,每个月能为家里增加两三千的收入。后来麻将馆从街上搬到我家隔壁,再从隔壁搬到家里楼上,直到前年被举报后收走了全部的麻将桌,爸妈也厌倦了麻将馆的乌烟瘴气,于是重新装修了楼上,准备做我结婚的新房。
我从小学习都比较好,爸妈给的基础和条件能够让我在学校心无旁骛专心学习。大学时候贪玩成绩很差,研究生去北京开拓视野也提升了一些能力,毕业后回到西安找了个工资还可以的工作,紧接着和万千普通家庭一样,爸妈付了四十万多的首付给我买了房子,我爸当时跟我说:“以后结婚彩礼就靠你自己吧”。以我对我家经济条件的了解,四十万是个很大很大的数字了,我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加负担,况且我有能力为自己奋斗,于是我欣然答应。
我对婚姻的详细认知主要来自于我的姐姐:她大专毕业后一直在西安打工,后来嫁到了户县的村里,姐夫家里也是普通的农民。婚前双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姐夫带着他妈和他姐夫来山西提亲,姐夫那时候没房没车,唯一能吹的只有村子靠近比亚迪工厂,已经在拆迁计划中。后来商量好了彩礼10w给我爸妈,陪嫁15w我姐带回去,但是陪嫁婚后先放在我妈这里,等姐夫买房子的时候再给他们。结婚的时候两边各自举办仪式,在户县办的时候我们家带着直系亲戚去参加了仪式。过了两年姐夫家拆迁不见动静,外甥出生之后用钱的地方也比较多,我姐只好跟我妈要她的陪嫁,我妈虽然心疼自己的女儿还和公婆一起住在村子里,但也心疼外甥,只好给了我姐。
在我的印象里,我姐的婚礼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婚礼的繁文缛节,也并不隆重奢华,毕竟普通人家,两地举办,大家满意、方便就好。除了买房这件事,我爸妈也没有对姐夫嫌这嫌那,但我姐自己没有太多追求,所以也没有什么矛盾出现。从父母见面到结婚过程很快,两家人就按部就班的走流程,双方父母基本没什么交流,但能感觉到都希望顺利的成全这段婚姻。我更倾向于我爸妈太好说话,作为女方父母,是应该为女儿争取一些保障,结果就提了个买房还是空头支票至今没有兑现。
后来我也跟着堂哥参与了他的订婚全过程,也接触过发小朋友们的婚礼,再加上爸妈的告知,我大概了解我们那里的婚庆习俗:双方父母见面,约定彩礼嫁妆——订婚:男方把双方亲戚聚集在一起,互相认识——结婚:女方举办酒宴,同天男方将女方接回家举行仪式。相对二十年前的传统而言,我们的习俗进行了一些简化,比如将相家(女方去男方家里看家),订婚,过礼(男方给女方彩礼)统一在订婚中进行等等,也删掉了过去的一些礼节或形式上的习俗。这种变化很好理解:现在男女恋爱的自由和平等使原本双方父母主导的婚庆习俗不再那么重要,同时上一辈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过大使父母们聚焦于更好的让儿女幸福。我觉得这种变化相较于天价彩礼、繁文缛节的习俗,是一种进步,更加回归了婚姻过程本身的美好。在我准备迈向婚姻之前,我自然的认为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具备了这种理念。
我和冬梅是在广联达打羽毛球认识的,认识一年之后还是没有熟络,后来和球友们一起吃饭喝酒有了感情,我开始追求她。我们的恋爱一直是单向的奔赴,脾气价值观都有所差异,3年里分分合合,优柔寡断重感情的我们最后还是没有分开。冬梅从小也是非常优秀的女生,有个弟弟小时候比较调皮,因此冬梅在她爸妈眼里既是骄傲,也是懂事的小棉袄,但她的家庭可能不够健康和谐(后来得知大概是由于她爸的性格人品所致),导致她承担了很多来自家庭负面的情绪,这在增强她的责任感的同时也导致她内心对家庭的责任、负担和矛盾深感压力讳莫如深。直到我和冬梅决定结婚,她带我去我见她爸妈的当天,我才知道她爸妈一直在西安打工,她妈是饭店服务员,他爸摆路边摊。这样的家庭条件说实话比我预期的“普通家庭”要差一些,但我也因此庆幸她爸妈应该不会因为家庭条件看不上我。这时,我以为我会和我姐一样,双方家庭友好协作,共同祝福我两的婚姻。但认知的一步步刷新才刚刚开始。
1:初次见面,并不认可。我在22年春节时候就想去冬梅家,尽管冬梅还没有同意。当时因为感情的波折感觉很累,想着尽力而为不留遗憾。但因为大雪封山只到了县上,只好把烟酒都托她亲戚带了回去。直到23年9月底我带着烟酒礼品第一次见到他们,后来又一起去泡了躺温泉,就算是认识了。这个过程我热忱服务,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只是像认识普通人一样了解了他们,并没有仔细审视和揣摩。她爸十几岁就外出打工,在经历很多磨难的同时,让两个孩子大学毕业,所以对他们期望很高。她妈是个看上去活泼开朗的妇女,有时感觉像个孩子。她爸后来单独和我聊了会天,告诉我说:对于我和冬梅的事,他一千个一万个不同意,但女儿愿意,他也不会阻拦。大概的原因是:以前去他家提亲的都是当官的、大老板,而如今的我是一个百万负债的穷小伙。那时的我虽然不理解他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和当官的、大老板做亲家,但对他的开明心怀感激,至少还不会粗暴的干涉儿女的婚姻。从聊天中我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幸充满悲观和抱怨, 我能理解这种时候人总希望能够掌控或者突然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对应了冬梅跟我说她爸总觉得家里人都应该听他的:一旦别人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大发雷霆,愤怒于别人为什么不体谅他的辛苦,不感恩他的好,对不起他。我的普通让他很失望,但我想着这一关算是过了吧,未来我和冬梅把日子过好,再孝顺好他们就足够了。
2:双方父母见面:习俗和人品产生摩擦。11月时我的新房装修完成,爸妈都来了趟西安,我们就安排了双方父母的见面。虽然都知道我们谈了两三年的恋爱,但对我爸妈来说是期盼许久终于提上日程,而对冬梅爸妈而言,可能还是有些突然,毕竟对我的不满意还没有消化。我和冬梅都以为双方父母见面就是走个过场,商量彩礼和婚事,不同的习俗互相理解和让步就好了,却没想到这个过程异常艰辛:首先是日期:我爸妈希望尽快订婚然后结婚,期望在两三个月内完成,原因是24年农历是个“寡年”,结婚不好,我们那边现在订婚结婚也就是隔几个月,没有时间限制。冬梅爸说按照他们的习俗,订婚之后至少要半年一年之后才能结婚,还有两三年的,因为订婚才意味着告诉大家:这两娃处对象了。另外就是中间还有一个习俗叫“认亲”,也需要一段时间。对于这一点,我和冬梅也觉得太快了有点不适应,时间上也不好安排,最后决定年内订婚,结婚至少在24年五一之后。关于认亲,其实和我们那边订婚时让亲戚们坐在一起认识一下一样,他们那边是要挨家挨户去亲戚家里,还要给每家带1000块钱的红包,吃个饭,走的时候人家再回个200或者400,大概有20家。这个习俗刷新了我的认知,不都是亲戚给新人红包表示祝福吗?但我们也只能尊重。然后是习俗差异中最重要的一点:彩礼。翼城的习俗一般是:在订婚时一次性给女方,金额从10万出头到20万出头不等,女方陪嫁一般价值差不多,有的会陪嫁车。这里的重点是:我们那边已经把彩礼给女儿视为理所应当的事,这代表着女方家庭有正常的经济能力并爱护自己的女儿,甚至如果谁家留了彩礼中的一部分,会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因为在现代婚姻中女方婚后并不会每天洗衣做饭伺候公婆,而是成立新的家庭,平等孝顺双方的父母,早已不是传统中女性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保姆”。对于我们这种有儿子且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会用多年积蓄给儿子买房,这就像给儿子娶媳妇一样是父母的义务,所以父母将来养老的主责也自然在儿子身上。这是计划生育多年带来的观念变化。就像我姐出嫁,爸妈肯定希望女儿过的好,宁可多给女儿一些嫁妆。如果还留人家一点彩礼,伤的不仅是我姐的心和我家的面子,还会让好好的现代婚姻带上传统交易的味道。镇安的习俗是:订婚时男方给女方8.8w的礼金,其中父母各2w,弟弟8k,4w给女儿(他爸说是大家都这样,我不太聊理解)。结婚前给彩礼,一般10w起步,给女儿的陪嫁一般是彩礼的80%,用她爸的话说,这叫“彩礼越多,陪嫁越多”。不管是最低18.8w还是他们要留下6.8w,我都很难接受,之前和冬梅沟通都以为彩礼会带给新家庭,我以为我们会是新式的平等婚姻。我爸妈对于此比我好接受一些,18.8w在山西起码算正常。至于给人家6.8w,他们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他们希望订婚的时候按照山西习俗把18.8w都给冬梅,因为订婚礼在翼城举办,而我们不区分订婚钱和结婚钱,只会在订婚时把彩礼金额写出来让亲戚朋友看,如果只写8.8w别人误会后很没面子。但谈到钱的问题总会比较敏感,冬梅爸说按习俗双方父母见面不应该谈这个事,而应该是我们让媒人去和他谈,现在既然坐一起说了,那就简单说一下。我当然知道习俗是有媒人,但我们山西现在确实很少那样,自由恋爱的同时,双方父母提前就彩礼的事互相知会,见面的时候几句话带过,双方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没想到还需要扭扭捏捏深入的讨论。
其实见面的过程也就聊了这几件事,更多的习俗还有三金这些都没有提及,总体上就下一步的订婚达成了共识,但双方回家之后都面色凝重。我的不满不仅来自于“习俗”带来的经济压力超出预期,更因为在那些所谓的习俗中,我丝毫感受不到对新人的祝福。我真的不想像传统中一样把彩礼给她爸妈,像是买断了她爸妈多年的付出,然后在婚后区别对待双方的父母,但习俗就像是丑陋的裹脚布,让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冬梅的父亲,并非是一个会为了子女的幸福试图开放思想的人。对于我爸妈而言,虽然婚期不能如意,我又提出再让他们支援我10w,但这些似乎没有造成什么困扰,他们更担心的是我的双重压力,来自于经济和这位“很不好打交道”的老丈人。冬梅后来告诉了我她爸当晚的心情也很不高兴。重要原因是:我爸全程没有给他发烟和倒酒。但我看到的是,我爸全程没有主动抽烟,很爱喝酒的他当晚也只喝了一口酒,一直在夸赞冬梅多好,夸赞冬梅的爸妈培养了一个好女儿。我看到他在努力做一个知分寸懂礼节的好父亲,在冬梅爸眼里却是不够尊敬他。直到后来了解更深入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用现代的平等的思想去走流程,忽略了传统习俗男娶女嫁中对女方家庭的充分尊重,尤其对他爸这种非常缺乏和渴求得到尊重的人。
虽然表面上看是双方习俗、讲究、性格、为人处世上的差异,但我其实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两个家族的环境和教育带来的价值观差异。我爷爷奶奶都是医生,我爸姐弟四个中除了我爸是高中毕业,其余都是大学毕业。我妈家里有六个孩子,也比较穷,但我妈都已经是初中毕业。在我们的家族教育中,上学是应读尽读,下一代人的教育绝不是上一代人的压力,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到我这一代,读研已是趋势。就我本人而言,家族历史和家族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爸在吃饭过程中也会使劲讲我们家族的优秀,这是我们的骄傲,殊不知在冬梅他们家眼里:“人家再厉害跟你们家有什么关系”。冬梅爸妈都是小学毕业,兄弟姐妹都是普通的农民,虽然也有有钱人但到冬梅才是第一个比较好的大学生,在他们家子女的教育是他们在奋力生活的基础上额外的努力成果,所以在她爸眼里供出两个大学生已经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三代人的教育差累积出明显的认知和思想解放的差异,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差距,导致我们对于“尊重”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光宗耀祖和维系血脉亲情的手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习俗,更多的是学历、经历、阶级、认知、家族认同感自豪感等等。所以当我的家庭试图用平等的观念对待婚姻时,对方期待的仍然是传统习俗中“三媒六聘”和额外的尊重。
3:订婚之前。我通过同学慢慢了解到在陕西女方父母留一部分彩礼这件事其实是正常的,但我还是不能很好的放下这块石头。鉴于我和冬梅之前都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两的条件也确实不富裕,在我的请求下,冬梅尝试和她爸沟通能不能从彩礼中多给她一点作为嫁妆。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冬梅刚用非常柔和的商量语气说:将来生孩子花销会很大,能不能多给她一点嫁妆缓解将来的压力,并解释是给她自己的底气,我该出的彩礼一分也不会少。电话那头突然很生气的翻脸,愤怒的责备劈头盖脸而来,好像冬梅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我联想起冬梅跟我讲过她想学驾照她妈让她将来到了婆家再学、她妈说她是她家的摇钱树等等这些事,突然意识到缺钱才是矛盾的根源。后来她妈说,在镇安那边,别人会问嫁女儿的人家:你家女儿给了你多少钱?如果说得少就会很丢人,仿佛他们白养了个赔钱货。后来又因为这件事冬梅和她爸妈当面吵过几次,他爸妈愤怒的是女儿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置气的说不参加订婚宴、不要你一分钱,再不管你们这些话。冬梅委屈的是父母似乎毫不在意女儿未来是否幸福,而自己第一次忤逆他们就变得十恶不赦。他们家都是硬脾气,哭闹过后也只能我和冬梅妥协。虽然我知道破坏他们家庭关系的根源是我的穷,但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还会有人把嫁女儿当做回收价值,真的丝毫不在意女儿的感受,利益明显大于关爱,我很难想象自己未来怎么真诚的孝顺他们。
4:订婚。我以为的订婚就是两家人一起去我家吃个饭再认识一下我家亲戚,主要还是按习俗走流程以及仪式感,所以订婚宴全程由我爸妈安排,直到前一天我才载着冬梅一家四口回了山西,到家之后亲戚很多,但由于还不熟络,只简单介绍了一下就尬坐了会儿,冬梅他爸的一脸不高兴我也没在意。我妈本想去做点牛肉丸子汤让人家先喝点儿,又被人拦住说犯忌讳。随后两家人和我三爸三妈一块去饭店吃晚饭,三爸是中学校长,能喝酒也见过世面,饭桌上全靠三爸边喝边聊哄他爸开心,我爸妈相比之下更加不善言辞。吃完饭一起送他们回酒店,我爸提出“明天订婚现金8.8w,牌子上写10w,这样既符合镇安习俗,也能让亲戚朋友看到总共的彩礼”,这事之前知会过,我觉得很好的解决了双方习俗的矛盾,主要是一个面子问题,没想到他爸一脸不爽的说:“我也打听了,在你们山西18.8w是最低标准”。我愿视此为他爸对我们的侮辱,但他毕竟喝了点酒,三爸他们也赶忙解释并非如此,并强调我们这10w绝不是欠着的意思,但似乎并没有被理解。我们回家之后,也都有点不高兴。邻居们问为啥人家一家四口来了都是两手空空,我也只能跟大家解释为人家习俗就是这样,其实这事出发前冬梅提过要不要带点东西,我顺口就说不用,她爸妈也没回应。好在我家里人都没在意,毕竟人家是客应该服务周到。为了防止她爸还有什么不满没有说出口,还专门让冬梅问了问,她爸强调要在明天的仪式主持词中把媒人的名字念出来,还要两个媒人,我猜大概他们那边觉得媒人越多越光荣吧。 那天晚上我很晚都没睡,我总觉得亏欠了爸妈,也亏欠了自己。
第二天起来头有点疼,起个大早带着鲜花去了酒店。整个流程比我想象的隆重很多,爸妈的准备远超我的预期,我和冬梅都很开心且满意。仪式结束回到我家认识亲戚,大家都集中在客厅里,这难得的整个家族的团聚时刻也让我热泪盈眶,我觉得没有什么会比在这样的氛围下介绍冬梅更隆重。当我们在亲戚朋友的簇拥下离开时,我深切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尊重和自豪,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是满意的。直到当晚终于开心地回到家,她妈突然给冬梅打电话说:“幸亏刚才是把他们送回西安的家而不是镇安老家,否则人家都会笑话为啥订婚回来只拎了些特产,连烟都没有。是他们忘了还是咋回事。”冬梅随口解释到肯定是忘了,然后责备她爸妈为了条烟的让自己的好心情又糟糕透了,然后他们家又吵闹了起来。原来,镇安习俗是订婚结束男方要给女方送烟酒茶糖,而我们那边只带了汾酒,醋,丸子,小米这些。我当时都惊呆了,为什么他们没法谅解这么点儿小事,隆重的仪式难道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吗?我委婉的问我爸妈之后才知道,我们那边就是带点特产,不能带烟酒,汾酒也是因为他爸喜欢喝酒专门带了点。没有沟通到位是我的问题,我爸妈真的已经做的够好了。几天后的晚上,冬梅她妈又突然打电话说:“订婚全程他们没有参与感”“定亲钱自己都没看着”“他们家装大头”(订婚过程中8.8w和三金都摆在台子上)。我真的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是一点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开心呀!后来冬梅告诉我说:回去那天在沙发上尬坐那一会儿,她爸给她发微信说:“要不是这是在山西,他早就甩脸走人了”。她诧异的问为什么,原来是因为下车的时候我爸没有发烟,到家后一堆亲戚也没有人热情的搭话。饭桌上我爸妈不说话不倒酒也让他爸很不满意。至于最后的那句侮辱,就是觉得彩礼少了。至此,我对冬梅他爸的敬畏变成了厌恶,原来人家一点都不满意,原来订婚的主角应该是本该在此刻拥有金钱和人格双重荣耀的他。再后来,她爸妈还是偶尔打电话骂冬梅,冬梅再也受不了终于把定亲的8.8w都转给了他爸,关于订婚的争吵才终于平息。
5:由丧葬知礼仪。订婚结束两周之后,冬梅的奶奶去世了。周三得到消息,当我还在犹豫我的身份该不该参与进来的时候,就不得不请了两天丧假载着冬梅和弟弟回了镇安。出发前我问冬梅要不要带点东西,冬梅说不用,我也觉得奔丧嘛也不用带啥,于是火急火燎就出发了。刚下车她爸问我有没有带烟,我说没有,她爸塞给我一盒烟说:“见了人不管男女都要发烟,这是礼貌。”并嘱托抽空买盒好点的烟给别人发。这时我才知道,为啥他会那么在意别人是否给他发烟,原来这种在我看来原始且低端的礼仪在他们的习俗中仍然非常重要,而他爸的认知还不能接受外面的世界。葬礼持续了几天几夜,流程中的仪式古老且传统,讲究非常多,迷信色彩也异常浓厚。相比之下我所见过的山西的丧葬习俗要简单很多。当然繁琐的仪式更能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与此同时活着的人也会更辛苦一点。我感觉他们的习俗之所以传承率较高是因为秦岭大山的隔绝,也预感在我们这一代将会出现段崖式的失传,因为这一代年轻人基本都走出了大山,而新的教育几乎没有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在我看来,习俗的简化是时代的必然,应该对其中的精髓和糟粕慢慢取舍,同时有一定的包容心,让传统更好的适应时代。
其实这次是我第一次回冬梅的老家,真的在很深很深的大山里,车的底盘磕了好几次。见了很多冬梅家的亲戚,都很和善我也很放松。我熬了几夜认真尽孝也听她爸的随了1000的礼。在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习俗之后,也不再介怀他爸妈的认知和执拗。我以为这次应该顺顺利利的。没想到几天之后,冬梅她妈又突然打电话给冬梅一顿讽刺,原因是我回他们家的时候啥东西也没拿,当时还有亲戚在。原本我对没带东西回去内心还有一点不好意思,但经他们这么一骂,这种歉疚反而变成了愤怒,我不是也拉人奔丧尽孝随礼了吗?这也成了错误?我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把这种“情分”当成“本分”,还要把这种恶意施加给自己的女儿女婿。刚对他们的一点点理解不得不又变成最坏的恶意。
6:认亲。由于冬梅奶奶去世离过年也就1个月出头,冬梅爸妈嫌来回跑太麻烦耽误赚钱,于是他们决定在西安过年,之前我就提过让冬梅回我家过个年,她爸不置可否,这次算是默许了,于是计划是我两开车回山西,大年初三先回西安再拉他们全家回镇安认亲。按照她爸的描述,认亲要认三代内的亲戚,每家都要吃饭喝酒送1k块钱,人家返200~400块。我至今没搞明白具体要认哪三代,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虽然我不想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一些压根不走动的亲戚身上,但出于尊重,当冬梅和她爸妈还在因为时间和要不要认自己不认识的的亲戚而争吵时,我就说听她爸的,流程可以适当简化。却没想到得到的回复是:六亲不认。直到大年初三回镇安的路上,冬梅和她爸妈还在为此争吵。而我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利益、面子、虚荣且丝毫没有对子女的考虑,而这些,都源于骨子里的贫穷。
最终的决定是:她爸妈的亲兄弟姐妹加她爸的堂兄弟,再上一辈只有冬梅奶奶的妹妹,平辈里只有出嫁的堂姐,总共十三四家。当天晚上我才知道还可以线上认亲,不在老家的亲戚视频一开红包一转,这就是认了。第二天一早去她舅家是第一次去别人家里认亲,我当场就被灌得几乎不省人事。后面的认亲过程也并不顺心,即便我和冬梅都听她爸的让去哪去哪,她爸还是逢人就说:“自己干了个羞先人的事,只认了十几家亲戚”,可我却听到别人的评价是:“现在都是这”,甚至另一家嫁女儿的亲戚似乎并不会留女儿的彩礼。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对他们习俗的认知都来自冬梅一家的输入,关于是否正常是否真实完全没法判断,突然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自己毕恭毕敬最后还是被嫌弃。初五的晚上去冬梅堂三爸家之前,他爸先出了门,我和冬梅在等他弟弟一起,他爸突然折返回来破口大骂:“认个亲非要带个狗腿子干什么!”,我还在纳闷过年走自家亲戚为什么不能带他弟时,骂声已经转移到我和冬梅身上:“你个羞先人的东西,找了这么个穷光蛋,你们现在就给我滚!”,同时拿起家里的热水壶狠狠的摔到了地上。从未遭受如此侮辱的我还有点懵逼,甚至没有一脚踹回去,这将是我这辈子最窝囊的时刻。我大概能想到在她爸狭隘的价值观里,我们之所以要少认亲就是为了少掏钱,没让他父凭女贵光宗耀祖导致他无能狂怒,但我还是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或者说我是不是上辈子做了恶才会遇到这样的老丈人。冬梅这个时候只能躲起来哭泣,我只好一个人出门犹豫要不要翻脸,后来他弟也出来陪我聊天,在他弟的眼里,他爸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差劲的人,甚至前两年过年还和他爸打架进派出所。之前听冬梅说他爸脾气差撒酒疯爱赌博还家暴,他们家年年过年都要吵架,我还觉得离我很远我不在乎,却没想到直接就发生在了我身上。
第二天消了气还是按照计划认亲,其实亲戚们都很热情对拿钱这件事也会不好意思,只有她爸觉得理所应当。走的那天去了冬梅堂姐家,她堂姐19岁就结了婚,年龄比我还小现在都有了两个孩子。吃饭的时候说她正在上大学的妹妹好像谈了恋爱,对象这几天约她出去玩,被她妈训斥不能出去。然后堂姐的公公说出了惊掉我下巴的评论:“这男娃的爸妈也真是的,这时候应该他们先带着礼物去家里坐坐”。冬梅妈在旁边附和是应该这样。我更加意识到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的教育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传统婚俗中也不可能男女平等。这也又一次印证了冬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女孩子嫁人就是第二次投胎”。当然我对这种观念始终嗤之以鼻。回西安的时候冬梅她爸还要休息几天没有一起,车上她妈说冬梅爸让给我600块钱买新衣服,这是习俗,然后说大过年的把我骂了一顿也确实不合适。我对这种说辞甚至感觉恶心,坚持没要600块钱。她妈说那带我买一身新衣服,我说“现在不用买,结婚的时候要买一身西装,已经看好了,1000块钱,到时候我自己买”,说完这话我还担心他们可能会以为我是在跟他们要1000,结果她妈过了会了和我说:“那咱去买一身600块的西装吧”。要知道过年回我家我爸妈给了冬梅3k块钱,这是我的家庭给冬梅的尊重,却没想到一再要求被尊重的他们却从没想过尊重别人。回到西安后,有一家认的干姨一直在外地旅游没回来,等了好几周才到人家家里去认亲,之前因为过年时间太紧张我提议抽时间分开认被冬梅嘲讽啥也不懂,现在看来他们家人口中的习俗更加不可信。认亲过程到此为止,进一步升级了我对冬梅家庭的厌恶,而冬梅肯定也没法接受我整天在她面前说她爸妈,因此我和冬梅的感情也由此出现裂隙,我们都倍感孤独。
7:送日子。过年的时候问她爸还有啥习俗需要弄的,她爸说了个送日子,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告诉结婚日期。我们那边这个流程已经被省略了,而且双方都已经知道了结婚的日期在在5月,导致我感觉她爸强调这个就是为了让我再送一次礼。所以即便他们说一般是男方父母和媒人去送日子,我还是拒绝说爸妈来一趟西安不容易,我自己送就行。为了避免又因为礼品的事遭嫌弃,我再三问她爸送日子需要拿什么东西,她爸也不好意思直说,只是说:“要拿大礼,搁以前,是用卡车拉的”,“芙蓉王肯定不行”。我对他说的话已经完全不信了,他不会告诉我普通人家是什么样的,毕竟人家有发财梦,但我却没有实现他白日梦的实力。记下这个事的同时,我和冬梅开始考虑拍婚纱照和领证,我们那边订完婚筹备结婚,领证就是新人自己的事了。但毕竟领证是人生大事,我还是让冬梅征求一下她爸妈的同意,冬梅俏皮的把我妈催我们领证和拍结婚照的聊天记录发在了他们家群里,却没想到转眼就是一通骂:“日子都还没送就想领证,他们想的太简单了”。我又感觉到一阵深深的恶意,就好像买东西钱还没付利索不让跑路一样。但我和冬梅都再也受不了一次次的折磨,于是赶紧买了两三千的礼品去送了日子,并当着他爸的面把剩余的10万彩礼转给了冬梅。这次带了两条中华烟才终于看到他爸那副“卖了个好价钱”的嘴脸,终于没再说什么。所以他们对于我对冬梅好不好,还有三金,婚纱照这些真的是完全不在乎,他们只在乎自己到手的利益。
8:结婚之前。经历了多次的折磨之后,我和冬梅商量着结婚之前尽量对他爸妈忍让和服从,至少把婚结完。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比如过年后他爸在群里说我爸妈“新结的亲家过年都不问候一下”,我心里骂着“你算个什么东西还要我爸妈问候”,但还是回复到“我爸妈不善交际毕竟两方不熟确实礼数不周了”,却没想到得到的回复却是蹬鼻子上脸:“你们李家世代文化人,不要总是做错了事才知道道歉”。从这一刻起,我对他爸的愤怒和恶心到达了极点,我真的恨不得不接这婚也要把尿滋他脸上让他醒醒。但我还是忍了,我不断告诉自己:“我要娶的是冬梅不是她的家人”。要知道我和冬梅也因为他爸妈吵了很多次,她的尴尬处境和不稳定的情绪让我们的感情裂隙越来越大,我们都感受不到结婚的喜悦,甚至感觉自己的婚姻随时都可能夭折,更令人担心的还有后半生无尽的烦恼。
可是关于婚礼习俗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商洛这边是男方办结婚宴的前一天女方办出阁宴,出阁宴当天男方带着礼品去“接亲”,走的时候女方会给男方“打发”,当天男方要带着女方“送亲”的人去男方家,结束后男方再给女方“打发”。出阁宴后第10天女方亲戚会再到男方家里看看,叫“回十”,并且会给新人红包,走的时候新人再反给亲戚礼品或红包。我已经被他们五花八门的习俗和红包绕晕了,再加上商洛翼城相隔千里,完全按照他们的习俗不现实。在我们山西,双方各自办酒席互不影响,如果都是当地的就在同一天。接亲时也会有离娘肉或者离娘钱啥的,几百块的红包图个吉利,哪个母亲会在这种时候用钱衡量女儿的感情呢?女方也会有人去男方家里,也是自己包车单纯的参加婚礼和送亲。为了更好的解决习俗差异的矛盾,我提出问问他们那边谁家是异地的婚礼,人家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没想到得到的回复是:“我们这边女子一般不外嫁”。然而习俗的融合又会带来无数的矛盾。
首先就是日期,出阁宴和婚礼肯定不能紧挨着了,那他们看个婚礼之前的日子就行。我爸本来找人看好了结婚日期是5月13日是个周一,我嫌周一大家都不方便,和我爸据理力争了好几次终于重新看了个日子5月19是个周末。送日子的时候可是我嘴贱的说起了这事,她爸马上接茬:“那我们出阁宴就用这个5月13日,用你们生辰八字看的肯定是好日子”。我tm服了,都说了专门换的日子,重新看个日子那么费劲吗? 然后是接亲送亲,她爸说得派一辆车把送亲的亲戚接到山西,考虑到从镇安县庙沟村到翼城县过于阻塞的交通和过高的成本,我说可以包车从西安到翼城,因为我也想让冬梅的亲戚朋友看到圆满的婚礼,可是后来又说给送亲的打发“几年前就是一人500”,“接亲的时候会打发个小红包,送亲得是大红包,至少200”,我果断放弃了包车,还是只让他们家人去参加婚礼吧。还有“回十”,回十就是直系亲戚去家里吃个饭,其实际意义是亲戚朋友们会给我们个红包,算是返还认亲时的一部分,但由于山西太远,只能在冬梅爸妈家里办,冬梅她爸嫌耽误他们赚钱,且收到的红包不会给他们,大概还因为大家都知道回十是为了收点钱又会丢他的面子,于是说回十就不办了。我本身其实对这个习俗不太理解,相比可能收到的两三千块钱,我更心疼我的车底盘每次去镇安都得磕好几下,还会影响我们婚礼结束后的日程安排。我只觉得她爸这人虚伪虚荣利益至上,所有的事情都要为满足他服务,冬梅当时就忍不了又和她爸大吵一架。在一次次争吵中,没有哪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升华的。
四月份他爸让打印一个陪嫁礼单,上面整齐的写着“西安精装商品房一套,现金12万元整,连号增值人民币一套,床品生活用品等八套”,我趁机让冬梅又提了一次把陪嫁从12w改成12.8w,但多出的8k不用他爸给,只是为了好看,这样几句都是9个字。结果又是一顿激烈的争吵,她爸大概的意思是:他已经陪嫁的够多了,为什么我还是不知足。我真的笑了,除了所谓的“连号增值人民币”是可怜又可笑的第五套人民币1k块外,他还陪嫁了什么?冬梅受不了两头受气在他们家群里哭诉,我终于也忍不住愤怒在群里说了一句,最核心的一句是“我从未见过哪个家庭为了自己女儿的一点钱反反复复的谩骂折磨她,这婚能结就结,不能结拉倒”,然后果断退群。那是我今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我内心既有点害怕就这么半途而废对不起爸妈,又有点期望结束这错误的漫长折磨。过了会儿,冬梅爸跟我私聊说看得出来我心疼冬梅,让我们两好好的。我终于知道只有自己的强硬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否则只会成为别人眼里的软柿子。陪嫁单打印好之后他爸第一时间发抖音附上了图片,有人评论说:“陪嫁真不少呀”,他爸居然恬不知耻的回复道:“都是为了子女”。我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受了半辈子罪,培养的女儿出嫁却没能让自己一举发财,赚了工资都没有进自己兜里,这本应是他的收获。我理解这种来源于旧社会穷苦人的思想,但我不会把我的思想下放到那个层次,只把他的所作所为归结于“自己一生没本事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因幻想破灭而无能狂怒”。
四月底的时候,冬梅的大姨夫突然去世了,我又作为新女婿拉着他们一家人回去奔丧,连小舅子都开玩笑说:“进门前先跪两回”。我本来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免费司机,虽然没见过冬梅大姨夫(认亲通过手机没见到),但那也算是我大姨夫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她妈发消息让我和冬梅回去的时候穿好点。???大概是因为奔丧见的亲戚多,而平时的我会丢他们人吧。。。当然,也免不了因为让我随礼多少而争论,一会儿500一会儿1000,一会儿看家族里大的女婿随多少,而我所说的“不和别人攀比,就正常的500就可以”他们家的人都置若罔闻,因为出钱的人是我,而面子是他们的。丧礼也是几天几夜,出发前一天晚上我们回家休息,她爸说老院子有几颗香椿树,问我能不能爬树,我一想这不是我最擅长的吗,正好露一手,于是满口答应。第二天五点多我们去了他们家老院子,确实是位置很好环境很好的山上,我真纳闷冬梅爸妈为啥不在这里安静的生活着,非要去城市里吃苦受罪也赚不到啥钱。院子后面有两棵又高又直的香椿树,它不像别的树一样冠大枝粗,而是直挺挺的向上,这无疑增加了攀爬的难度。我边爬边折枝,到了中间靠上的位置已经累得不敢再动,只好慢慢下来坐在地上大喘气,本以为起码会被安慰几句太高太危险已经摘了不少了,却没想到听到的却是来自她爸的羞辱:“看你爬的那是啥,上不上下不下的,最好的椿芽都在最顶上呢,不行我给你爬”,紧接着他撸起袖子换上旧裤子脱下鞋子就要爬树,然而最尴尬的是:动作刚摆到树上一用力,才发现自己爬不动。尬笑一声后又开始换衣服,嘴里骂骂咧咧地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多随意,我还差的远。。。我发现我对他的侮辱似乎没那么在意了,因为我不会把自己拉低到和他一个层次,再加上对他为人的了解,说难听点,就是“不与傻瓜论长短”。
9:出阁宴。我不知道他们那边嫁女儿都怎么办出阁宴,但我所参与的冬梅的出阁宴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只是为了他们家收礼,其他的一概可以省略。她家的装扮是冬梅自己在网上买的,门口的拱门是冬梅自己打电话租的,连她爸妈朋友圈的文案和他们习俗里接亲离家时要带的米面油水的袋子都要冬梅来弄。我真的不知道该怪冬梅操心的太多还是他爸妈管的太少,真的就是她自己嫁自己一样。我只看到她爸预订了酒席,还有当看到冬梅发了条关于捡猫的朋友圈后骂她操心牲口比爸妈还多。关于出阁宴的礼品和习俗,她爸一会儿说让媒人(我三爸)和他沟通,一会儿说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也不了解,让冬梅问问自己同学。我也让我三爸问了他,却没有什么明确回复。我们那边接亲是前一天送去离娘肉和莲菜(用来包饺子),还有就是牛奶饮料坚果饼干这些普通礼物,但在我和冬梅争论过后,为了息事宁人,我们还是像上次一样买了两千多的烟酒礼品。本来他爸说让我们提前一天过去他们给安排住宿,后来又说因为我们车到的时候要放鞭炮,让我们一大早六点从西安出发9点多赶到,我真是服了,不就为了两三间宾馆的几百块钱吗?
出阁宴当天我和爸妈,三爸三妈,和姐夫六个人开两辆车六点出发,穿过坎坷的山路,10点才到冬梅家。我爸从下车就开始发烟,这次专门跨了个小包里面装满了烟,因为我叮嘱他这边发烟是礼节。冬梅家里人不多,是因为前面两天亲戚朋友已经来随礼吃席,当天只有直系亲属。进门落座桌子上奇怪的摆着蜡烛,水果,酒这些,然后“主管”对我们几个人轮流劝酒,可是我们家人都喝不了酒:我妈高血压我爸沾酒就醉,三爸三妈和我要开车,只剩可怜的姐夫上去就被连着灌了12小杯白酒,当然也怪我说了句“替我喝酒的是我姐夫”。主管笑我们说:“没见过新郎开车的”,“一般至少得六辆车”,他不了解情况并没什么,可他爸在旁边说:“这已经是把流程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了”“一般至少得把这两壶酒喝完”,我心里想:“难道是因为我穷所以你不愿意大办你女儿的出阁宴?你们的礼仪就是个喝酒呗?”。眼看酒喝不下去就一起去吃席,席上也没有讲话和敬酒,只能发烟,姐夫又被灌了几杯啤酒差点吐了,只有我妈心疼的阻止。随后回到冬梅家尬聊了会儿就准备动身。他们给我们每人打发了一个红包和两盒芙蓉王烟,然后手递手把米面油水四样东西装车,最后再把显眼的的陪嫁单贴到车顶上。这个流程陌生又迅速,冬梅在急急忙忙中门口给了她妈和她弟各一个红包,我们之前商量给多少合适,她爸也只提过一嘴最少500,我们考虑到他们去山西送亲还要给他们红包,于是给了她妈500她弟300,在我看来已经不少了,毕竟在回去的路上,我们打开自己的红包,发现只有60块钱,后来三妈说他们里面是50,真是有点搞笑了。当天还有个习俗是接亲的车从出发到回我家中途不能下人,结果要先下车的是小舅子,可怜三爸他们开了七八个小时车才回到翼城,姐夫到家也八九点了。过了几天冬梅爸妈又不出意外地骂了起来,“人家离娘钱5000,你给我500”,“你非要走着出门”,“来的时候也没给亲戚邻居发发小红包”,我真的被他们这“抢钱”的风俗震惊到了,出阁宴就包个酒席也就算了,原来还指着我这出大头呢,真是冬梅嫁自己,他们卖女儿呀。
10:婚礼。婚礼前3天我和冬梅要先回山西准备,婚礼结束当天也不能立马走,那么冬梅家人和两位伴娘怎么来回就成了问题,三爸建议坐高铁到侯马接站,高铁我们买票,毕竟我姐一家小爸他们都是坐高铁,冬梅又怕她爸妈觉得坐高铁没有全程接送有面子,毕竟人家的送亲习俗是男方接送。最后让我堂哥负责她家人的来回接送,伴娘坐了高铁。婚礼的前两天,亲戚朋友帮忙把家里装扮得充满喜庆,我爸妈真的筹备得很用心很隆重。而前一天到来的冬梅爸妈,还要让冬梅替他们买好几样礼品,再提前转移到堂哥车上假装是他们带的。为了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三妈他们还用旺仔、水果在茶几上精心摆置了造型,本来这两天家里简单的流水席也专门加了几个菜显得隆重,饭桌上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姑父都陪她爸喝了几杯酒,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很委屈,替我的家人感到不平和不值,因为只有我知道他们的真诚待客不会换来对方的尊重。我爸还专门安排了一辆奔驰商务车负责这两天他们的出行,让他们家住在我们县最好的酒店。当天下午本来说好7点一起在外面吃晚饭,可是由于我家客人一直很多,我爸妈直到7点半才有空出来,在冬梅的骂骂咧咧下我们吃了两桌899的豪华大餐,我的发小还全程精心的服务着他爸。饭后他爸很高兴,我知道这正是他想要的:被人当皇帝伺候的感觉,可是我却说不出的难受,我感觉我和冬梅的感情,我的婚姻,真的愧对于这么多人为我的付出。
婚礼当天先去酒店接冬梅回我家行家礼,走的时候和她爸妈有个小小的正式告别,这才是我觉得合理的流程。冬梅爸妈提出的想去我家看行家礼的要求被拒绝了,在我看来就像闹笑话一样,这不光是习俗问题,更是尊严问题。哪有接亲把老丈人接回家看热闹的?在你们那这习俗那讲究到了我们家就张口就来?行完家礼到酒店举办仪式,场地服装主持人无一不来自精心的安排,过程中她爸也如愿发表了“真诚”的演讲,在改敬茶的环节,冬梅爸妈给了我2w的红包,而我爸妈只给了冬梅1w,看上去冬梅爸妈好大方,然而这2w竟全部来自于冬梅12w8的嫁妆,所以最后嫁妆只有10w8了吗,还是说其实我没有改口费。原来吵了那么多次架,竟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么一想订婚时给我的开口钱也是冬梅出的,原来婚前冬梅的钱就是他们的钱,婚后冬梅的钱还是他们的钱,主打一个一毛不拔只进不出。婚礼结束后回到我家聊了会天,这次我爸找了一位电台前主持人,能说会道,终于没让她爸尬坐着甩脸色。出发回西安的时候,除了带的四五样特产礼品,我给冬梅爸妈和弟弟各打发了200块的红包和两盒芙蓉王,相比于他给我们的几个60,50,我觉得200完全没有问题。直到下午堂哥把他们送到家门口,才算圆满结束了婚礼的过程。
11:回十。原计划在婚礼完我家待1天再去陕西,结果回十前一天刚好是冬梅大姨的生日,她妈想提前赶回去给人家过生日,顺便拜托大姨邀请她们杨家这边的亲戚回十,原因是杨家一般都不回十,他们瑚家才会回,于是我知道这个习俗是否遵从也和家庭条件有关,有钱人一般就不回了,原来冬梅她爸一开始说不准备回十不仅因为自自己没有收益,也是为了面子。回十用了两天时间,因为瑚家有一家亲戚在同一天回十,不得不让冬梅爸妈两边的亲戚分别来家里吃饭。这一点也让我感觉有点委屈,毕竟取完媳妇在自己家都没待够1天。好在这次回镇安冬梅她爸对我的态度明显好了很多,我清楚的知道是因为在山西的婚礼让他感受到了十足的“面子”,两天里她爸也一直陪着亲戚们看婚礼的视频,想把这份荣耀展现出去。当然,回十作为整个婚俗的最后一项,也必然会有争论:那就是回礼。她们说习俗是人家给我们一个三四百的红包,我们回百十块钱的东西,但买东西麻烦廉价也不好看,于是我决定每家回100的红包,然而实际情况是每家给的红包大小不一样,冬梅又临时改成了每家回200的红包。也有认亲认了的亲戚并没有来回十,也遭到了冬梅爸妈的诅咒,我更加无法理解这个习俗的意义。那两天我听到了更多关于他们这边习俗的认知,有人说“现在嫁女儿都没有留彩礼的”,也有“不办订婚”的,我甚至认为是我听错了,更加迷惑于他们对习俗的认知和包容程度,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这么稀里糊涂一辈子。
回十第二天和瑚家亲戚吃饭,冬梅她爸挺高兴喝了很多酒,亲戚们刚出门离开的时候,她爸又开始了熟悉的发酒疯环节,非常难听地骂着冬梅,疯狗似的要打冬梅,主要还是嫌离娘钱、送亲的打发太少。我对他的作妖行为已经毫不在意,再加上他这次的开场白是“羞先人的不是李家人,而是瑚冬梅你!”,因此我只能在中间拉架和劝慰。冬梅哭喊着辩解说习俗自己都不知道,送亲打发200是因为接亲只有60,况且也是我决定的,她凭什么在中间受气。她爸骂着说让你问同学你不问,接亲60是因为送亲打发得是接亲的10倍,给60是给你省钱!听到这话属实给我整笑了,他是要把卖女儿演绎的冠冕堂皇淋漓尽致呀。但我还是做了一个女婿该做的事,劝她爸说孩子是否孝顺、外人是否笑话不取决于现在这点钱,而取决于未来你们是否幸福,更何况习俗不同是会缺少一些东西,但我大几千的礼品和在山西的婚礼也绝对弥补了他想要的荣耀。也许他听懂了这个道理,于是和我说:“以前骂我的那些话,是对我的考验和激励”,但在回西安的路上,他还是骂骂咧咧着回十一趟还不够油钱,但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愉悦,因为终于结束了我们的婚礼,这是一场噩梦般的婚礼。
纵观整个礼成过程,争吵和不满几乎占满全程,没有人真正获得了幸福,我也渐渐找不到这场婚姻的意义。更深层的影响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狭隘,锱铢必较,不仅因为它破灭了我建立一个平等新家庭的梦想,更因为这辈子都难咽下的一口气,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切身感受到了原生家庭和家族认知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巨大影响,也使婚姻绝非两个人两个家庭那么简单。而要想远离这种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钱来解决,恐怕只能靠读书和教育,让自己走的很高很远,让自己拥有独立且坚定的人格,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