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丁元
父亲,这是我写给您的第一百零一封信……
父亲,您可知道,这是我在心里写给您的第一百零一封信。
您总是坚韧不拔如磐石;才华横溢不折腰;言语严苛心底善;朴实节俭无城府。小时候,我从来都很喜欢您。成长中您教育我非常严格,做人处事上必须要遵循原则,学习上必须努力上进,生活上一切都要自立自强。所以,从来我对您都很尊敬,心里的想法是,长大后要做一个善良、宽容、仁爱、有责任心的好人。
现在,我长大了……我用尽了全力的努力,用自己二十年的成长经历里学到的一切来努力!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都拼尽了全力。我告诉自己,一切都必须靠自己,用正当的方式,遵循社会法则,勇敢的去拼搏。可是,我发现,即便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都不可能得到成功!因为,我的想法是成为一个“好人”……
我很无奈,到底我要怎么做一个“好人”,才能成为一个被人肯定的人。令我难过的是,我的父亲从未肯定过我。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可是,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认同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认同”感呢?
……
时光,在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四周年里沉淀。八零年代及以前出生的孩子们,已步入中年的行列。大多数普通家庭、农村家庭的父辈,都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异常贫穷的生活。没有得到过家人的关怀,更没有接受过教育。父母在严苛、贫困,没有言语的关爱,特别是没有知识文化、麻木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也会沿用父辈们对自己的教育,一辈一辈的延续。因此,即便父母们受过高等教育,但父辈们的处事经验和为人方法,以及在生活中对待子女的方式都被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所深深的影响。这也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非常隐忍的爱的表达,打、骂、批评、苛刻、不予以肯定……等等。
孩子那么希望得到表扬,可是父母从来就没有表扬孩子的想法。应该说是父辈们潜移默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因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即便孩子们用尽全力的讨父母欢心,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人,父母仍然不会对孩子予以言语的爱的表达。因为,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而人的大脑就是这样固执,总是只想以视觉和听觉为感触,把人们对自己的善意传递到大脑,然后判断和分析,并告诉自己,这就是肯定。我们有了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而这种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却来自于外界。
那么,我们有没有感受到父母于我们在行动上的爱和关怀呢?
我们总是想别人用语言和表情、动作来表示对我们的善意。可是,如果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总是予以言语、表情和动作的关爱。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别人对我们的恶意呢?
我们是成年人,并且步入中年,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们真的很想对父母吼出几句话:只要您夸奖我一句话,我都觉得一切的努力全都没有白费!只要您鼓励我一句话,别人欺负我我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就不会无助又迷茫……
父母的观念很旧、很老,我们经常会嫌弃和不屑于他们古老的说教。所以,当我们在中年的时候,依然会与父母争吵;依然会把儿时记忆深刻的愤怒吼给父母听;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和父母辩论。
那么,非常笃定的告诉您:我们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们、最爱护我们的长辈。
我想说,您真的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