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卷6天道诗解2虚静天乐与天地和君上无为臣下有为
题文诗:
夫明白于,天地无为,之德此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也.恬淡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乃曰:吾师吾师,齑击万物,而不为戾,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谓天乐.
故曰能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死也物化,
虚静而能,与阴同德,顺天而动,与阳同波.
知天乐者,故无天怨,亦无人非,又无物累,
更无鬼责.故此而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一心定而,王于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疲,
一心定而,万物咸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
通于万物,此谓天乐.圣人之心,以畜天下.
帝王德以,天地为宗,道德为主,无为为常.
无为则用,天下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
而不足也,故古之人,贵无为也.上无为也,
下亦无为,下上同德,下则不臣.下有为也,
上亦有为,上下同道,上下同道,上则不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此道不易,故古之王,天下者智,虽络天地,
不自思虑,辩周万物,不自说也;能穷海内,
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自化,地不长而,
万物自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此是曰:
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故曰帝王,
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之道.
【原文】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21),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22),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23)!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24),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25),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26),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7),其 死也物化(28),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29).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30),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31); 其魄不祟(32),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3)。”
【译文】
明白无为是天地之本性,这就是把握了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根源,就是与天道相合了,因此就能均平协调天下之事,而与人和谐融洽。与人和谐融洽,称之为人乐;与天相合,称之为天乐。
庄子说:“我的老师呀!我的老师呀:打碎万物不算作暴戾,恩泽及千万代不叫作仁慈,比上古更年长不称为长春,覆盖承载天地、创生方物的多种形态而不称为巧妙,这就叫作天乐。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其生与天道一同运行,其死为物相幻化。虚静时与阴具有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起扩散传播。故而知晓天乐的人,不报怨天,不非难人,不受外物牵累,没有鬼神责备。所以说,这样的人动时如天之运行无滞,静时如地之虚静充实, 其心安定而为天下王;鬼神不会带给灾祸,精神也不会疲劳,其心安定而万物顺服。这些话都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畅通于万物,这就叫天乐。 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注释】
(21)大本大宗:指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本原。
(22)均调:均平协调。
(23)师:比喻天道,庄子以天道为师,重复申说,表示衷心赞叹。
(24)齑(ji)碎。戾:暴戾。
(25)长:年长。寿:长寿。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的,说它比上古还要年长,只是一个比喻。
(26)刻雕众形:比喻道创生万物的多种形态,好象匠人雕刻出各种物形。
(27)天行:天道之运行。
(28)物化:物象之幻化,认为人死不过是由一种物幻化成另一物,就象庄周梦中化成蝴蝶,醒来又成庄周一佯。
(29)波:扩展。
(30)其动也天:其动时无心无为,循性自如,如同夭道之运行。
(31)这句是说,持守心之虚静无为,就可以为天下王。
(32)祟,祸。其鬼不祟:其为助词,表强调义,强调鬼神也不能带来灾祸。
(33)以:用。畜,养。天乐指圣人执守虚静无为,达到的与夭地为一,与变化同体的道德境界, 圣人将其推行于天地万物,用它来畜养天地万物。
【原文】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1),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2);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3),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4)。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5)。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6)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7),辩虽彫万物(8),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9),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10),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11),而用人群之道也。
【译文】
帝王之德性,以天地为宗本,以道德为主宰,以无为力常法。无为,任天下自行治理则有余暇;有力,力天下疲于奔命则力不足。所以古人治天下贵无为之道,君上无为,臣下也无为,是臣下与君上有同一德性,臣下与君上有同一德性则丧失为臣之德;臣下有为,君上也有为,是君上与臣下行道同一,君上与臣下行道同一则不成其为君主。君主在上必行无为之道而使天下自行治理,群臣在下必须有力去为天下作事,这是永不改变之道。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者,其智慧虽能包笼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知辩虽能周遍万物,也不自己去言说;其能力虽然海内无比,也不自去作为。天无意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意于生长而万物长成,帝王无力而天下事自行成功, 所以说没有比天更神妙莫测,没有比地更富有,没有比帝王之德更博大。所以说帝工之德与天地相配合。这就是驾驭天地,驱使万物,任用万民之道啊!
【注释】(1)宗:本。天地覆载万物而无心,帝王则以之为本。(2)用天下而有余:对万物的变化生灭,社会的治乱兴衰,君主下加干预,任其自然,所以闲暇无事。(3)为天下用而不足:天下事是无穷尽的,虽弃波劳苦,砷精竭虑去作,仍然不能作完,故而力不足。 (4)不臣,臣无为则丧失为臣之德。这里主张君德无为,臣道有为,二言下可相滥,实际是主张按干道各司其职。(5)不主:君有为则失去君主之德。(6)不易:不变。不管世道如何变迁,此道永不改变。(7)知:同智,智慧,落:通络,包括,包笼之意。不自虑:不自行代天思虑。(8)彫:钟泰《庄子发微》以为“彫藉为周”,可从。辩彫万物:言其辩论可以周遍万物。只是一种形容,实际上下可能达到。《齐物论》就讲:“言辩而下周”。(9)能虽穷海内:虽穷尽四海之内也找不出如此多能之人。(10)下产不长:意为天地无意于万物的产生和生长,万物的产生和长成皆出于自然。 (11)乘,驾驭,驰: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