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广场是罗马众多广场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它因西班牙大使馆坐落于此而得名,它的浪漫也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正是安妮公主吃着冰淇淋巧遇记者的地方。现在,几乎所有的旅行团都把西班牙广场作为罗马的必游之地。
意大利不仅是艺术天堂,其浓厚的文艺气息曾经吸引了许多当年的超级文艺青年来到这里。一批批著名的艺术家、诗人、作家都与意大利有不解之缘,不少甚至直接在西班牙广场一带生活过。英国的济慈、拜伦、雪莱、勃朗宁夫人、D.H.劳伦斯,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德国的歌德、瓦格纳,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等都先后在罗马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永恒的文学,感人的艺术,都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一个爱好文学和诗歌的游人,如果能在他们景仰的大师生前逗留过的地方坐一坐,一定回味无穷,幸福感满满。在他们很可能也坐过的西班牙台阶上坐看落日余晖,也一定觉得妙不可言。
为了避开据说比集会还拥挤的人流,我们一早就赶到了西班牙广场。还不到八点,惯于夜生活的罗马还不曾完全苏醒,诺大的广场上还没有几个人,著名的西班牙台阶也正虚席以待,正好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发发呆,用心享受一下在罗马的美好时光。我们并不计较它共有几个台阶,它的三部分台阶代表圣父、圣子和圣体的意义跟我们关系也不大,我们更愿意悠闲地享受此刻的宁静,也顺便想象一下那些作家和诗人当年的心境。台阶右侧正是天才诗人济慈的故居,他在这里,听着对面喷泉的水声,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西班牙台阶,出于意大利巴洛克大师贝尼尼之手,《罗马假期》的热播给西班牙广场赋予了浪漫色彩,年青的情侣们喜欢坐在长长的台阶上谈情说爱,单身的女郎更喜欢手捧一个冰淇淋,仿佛自己也成了公主,等待邂逅她心仪的情郎。广场中央的“破船喷泉“是贝尼尼父亲的杰作,正是这对艺术家父子成就了西班牙广场。
广场上开始涌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的合影留念,还有游客掬一口水来饮。这个破船喷泉的雕塑有一半浸在水里,一副将沉未沉的样子,然而几百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就像人们一直担心着意大利的经济会出大问题,但看着那么多意大利人整天嘻嘻哈哈地样子,哪有沉船般的危机感?
旅游团的小红旗也陆续出现了,该是我们撤离的时候了。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罗马更有名的纳沃纳广场。两个广场相距不远,几步闲走,一个大大的椭圆形广场便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纳沃纳广场非常大气,面积大当然是原因,但其艺术气氛之浓才是“气”之所系。这个广场的地方原是古罗马皇帝的娱乐场所,如今,却是以栩栩如生的喷泉、美轮美奂的教堂以及众多街头艺术家为特色的大型广场,是老百姓的欢乐舞台,它被称作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名副其实。
踏入广场,每个人都首先会被著名的“四河喷泉”牢牢吸引住,说它栩栩如生一点都不夸张,四个角上的每个雕塑都是惊人的杰作,那神态、那身姿、那富有张力地肌肉,都是那么地生动。不愧是大师的作品,他的创作者也是贝尼尼(Bernini),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我的“口袋旅行”告诉我:四河喷泉代表着文艺复兴时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四条大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尼罗河和多瑙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流,但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都远比恒河长,南美的拉普拉塔河也不能跟亚马逊河比,不知是何道理?当然,这也代表着那个时期欧洲人对遥远而陌生地方的认知水平,或者就是那个时代大家的共识。四河喷泉中间高高矗立的,是我们在罗马看到的第四座埃及方尖碑。
我爱看丹·布朗的小说,在《天使与魔鬼》中,四河喷泉正是杀害红衣主教的四个“科学祭坛”之一,想来让人不寒而栗。
都说同行是冤家,不分中外,古今相同。当年负责广场教堂设计的博罗米尼与四河喷泉的设计师贝尼尼是老冤家,碍于艺术家的脸面不能做得太Low,于是他们在设计方案时斗智斗勇,给对方下套。四河喷泉的设计师贝尼尼可能还很迷信,心想:你搞的教堂显然是要夺我风头,就你的水平,别让你的教堂出事时连累我的喷泉,所以他让四河喷泉里的人物显示用手挡住教堂的姿态。这有点像香港几座大楼的风水斗法的故事。不过,依我看来,无论喷泉还是教堂都是难得的杰作,远不是今天的艺术家有能力创作的。
离四河喷泉南面几十米开外,是另一座叫做“摩尔人”的喷泉。它描绘的是一个非洲摩尔人站在硕大地海螺壳中,与一头海豚摔跤的形象,周围是四个人鱼雕塑,喷泉池周围的玫瑰色大理石,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不知不觉已经是吃午饭的点了,此时整个广场人声鼎沸,人流熙攘,街头艺术家地摊子都支了起来,架子上、地上都是他们的作品。广场上还有卖艺人在表演着,四周则是一排排撑着遮阳棚的餐厅,好一幅悠闲的罗马生活场景。真舍不得离开如此富有艺术和生活气息的广场,于是我们在广场的一家餐厅中找位置坐下了,一边等餐,一边看着广场的鸽子飞来飞去,看着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看着街角的当地老人晒着太阳在聊天,周围的场景对我们远道而来的东方人既熟悉又陌生,想象着千年前的罗马人是否也是这样过日子的,应该不会,中世纪的底层人民不可能如此清闲,在这里逛来逛去的非富即贵吧。
欧洲的广场文化由来已久,最早的广场源于古希腊的政治集会广场,古罗马的集会广场则在规模上更上了一层楼,昨天我们看到的五大广场遗址是古罗马时代的登峰造极之作。广场既是城市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和宗教活动中心。古罗马式的集会广场随着罗马帝国的垮台一度被废弃。自十一世纪起,欧洲商业的重新兴盛,城市的广场又开始凸显其价值,越来越多的广场开始得以复活。慢慢地,欧洲各城市或乡镇开始把古罗马遗留下来地旧广场按照商业活动地需要予以了改造,广场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实很像中国古代地集市,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兴盛的广场文化。
在欧洲,除了特别高档的餐厅,大部分餐厅都会临街辟出一长溜的户外位置,顾客边吃边晒着太阳,感觉特别好,这对于我们怕晒的中国人来说有点吃不消。欧洲小镇大凡都以一个广场为中心,总会有个教堂,方便大家做礼拜。广场成为了各种活动的场所,通常也会是本地区的商业中心。欧洲的广场名字颇雷同:有的叫皇家广场,有的叫共和广场,当然还有人民广场。规模上看,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富丽堂皇,一般少不了雕塑或铜像,通常都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先贤圣哲、宗教人物。不少广场还有水池,汩汩而流地泉水可以方便解渴。
罗马的广场都很有特色,而且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吃完午饭,我们准备去罗马的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继续追随欢乐的气氛。一直以来,人民广场是罗马的门户,到罗马朝圣的人都要穿过这里的人民门而进入罗马城。人民门也很古老,初建于公元3世纪,现在我们看到的门上装饰是17世纪时重新修缮过的,担纲着又是那个鬼才艺术家贝尼尼。贝尼尼对罗马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有人声称罗马是贝尼尼的城市,这当然言过其实了。以罗马之伟大,以罗马杰出人才之多,任何一个人都代表不了她。
走进雄伟的人民门,首先看到大广场中央又是一个高高耸立的方尖碑,这已是我们在罗马城里看到的第五座方尖碑了。方尖碑的基座之外是狮子喷泉,四头狮子盘踞在四个角上,威风凛凛。广场上有个不太大的教堂,叫人民圣母堂,教堂由大众出资兴建而得其名,广场又因这个教堂而得名。看来,人民广场之名不是中国特有的。
我们按计划赶去罗马最富盛名的波格赛美术馆,虽然它的网站上提醒大家要事先预约,但早在我们出发之前就已预约满了。可是网上有人说,每个月第一个周末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日,不用预约也可以进去,他亲自试过有效。反正并不太远,我们也想去碰碰运气。从地图上看,从人民广场背后的小丘陵穿过去就可以抵达美术馆,我们也愿意走走捷径,或许能在不经意间遭遇惊喜。登上丘陵,整个广场尽收眼底,还可以俯瞰罗马城的一大片区域,果然有惊喜!路上来来往往都是当地人,看来很少有外来的普通游客选择走这条路,看见我们在拍照,路人很热心地主动帮我们一家人拍合影,我们自然也投桃报李,主客皆欢。
波格赛美术馆(Borghese Gallery)是罗马的艺术殿堂,在全世界美术馆中的地位一直很重要,每年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前去朝圣。但由于场馆规模的限制,严格的人流控制把很多参观者拒之门外。波格赛是罗马天主教中仅次于教宗的大人物,这个建筑原是他的私人别墅。同时,他也是大艺术家贝尼尼的赞助者和著名的收藏家。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别墅后来被改成了美术馆,陈列品以波格赛个人的收藏品为主,其中包括了大量贝尼尼作品。后来藏品不断扩充,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遗憾的是天不遂愿,美术馆地工作人员礼貌而不容商量地说:没有预约恕不接待。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干脆把游览广场进行到底,我们来到了罗马又一个著名广场:共和国广场。
共和国广场是纪念1885年意大利从王制改为共和制而命名的,圆形的广场周边是几栋巨大的建筑物,最大的是共和国宾馆。广场中央有著名的四女神喷泉,但此时此刻,我们对喷泉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倒是一侧的古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近一看,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是著名的戴克里先浴场 (Terme di Diocleziano) 遗址。眼前的戴克里先浴场遗址虽然只剩下断垣残壁,在当年不但是罗马帝国最大的浴场(可以容纳三千人共浴),还是跟斗兽场、帝国广场齐名的最了不起的古罗马建筑。
按重要性来排,这位戴克里先大帝在罗马皇帝中排名很高。他出身卑微,纯粹靠军功,得以坐稳皇位。在罗马帝国危机重重的关键问题,他对帝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还力排众议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历史上的西罗马和东罗马由此产生,还有了东罗马皇帝和西罗马两个皇帝,每个皇帝还有个副手做备胎。在位20年后,戴克里先主动选择了归隐,这也是罗马皇帝中绝无仅有的。
跟中国的皇帝坐拥天下的主宰身份并不相同,古罗马的皇帝不仅大部分是开疆辟土的将军出身,而且大部分并不世袭。罗马帝国的皇帝中,既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也有中兴帝国的五贤帝(图拉真大帝、留下著作“沉思录”的哲学皇帝奥勒留等),当然也有荒淫无度的暴君尼禄等。最不可思议的历史玩笑是:一生致力共和的恺撒其实是个无冕君王,大帝的称号是他死后由后人追封的,有点曹操的范儿。有意思的是,恺撒的名字后来竟然被当作君王的帝号,不知凯撒地下有知会如何想。他的养子屋大维,是第一个称帝的罗马皇帝,史称奥古斯都,正是屋大维结束了罗马的共和政体,跟曹丕差不多。
公元 1563 年,天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以88岁的高龄,负责将已经废弃的戴克里先浴场中的一部分改建成今天的天使与殉道者圣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我们现在就站在了她的入口处。罗马城有好几个被叫做圣母教堂的,我们也是傻傻分不清的,但这个圣母教堂,却是天才的作品,必须记得。
教堂入口就建在浴场的残垣断壁上,在门口看似乎其貌不扬,但透出一股雄浑之气,教堂内部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与大部分呈纵十字形教堂设计不同,这座教堂采用的是横十字形结构,走进教堂后没有特别的纵深感,却无比的宽阔。米开朗基罗的天才设计中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戴克里先皇帝大浴场建筑物中的部分框架结构,使得整座教堂地建造周期大大缩短,也展示出了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建筑的韵味,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和古罗马文明的完美融合的产物。今天,天使和殉道者大殿是意大利政府的国葬场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
作为集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于一身的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果然艺高胆大,那高达91米的穹顶比万神殿高了一倍多,也突破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极限。大空间的设计,一扫传统教堂建筑传统的压抑感。然而,这件作品成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绝唱。一年后,他就以89岁高龄与世长辞。
与万神殿类似的圆穹顶上,中间也是一个圆孔,圆孔透进来的光照射到地面上。你可能会说:这没啥特别。但看着教堂大理石地面上的一条铜嵌条,它一直延伸到教堂一侧的角落,还有椭圆地天文图案。认真看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马本初子午线啊。想想应该是后人添加上去的,米开朗基罗时代对天文学还没有搞得这样清楚。介绍说,铜条长度有45米,通过穹顶地孔,夏至正午的阳光会照在子午线一端,冬至正午的阳光照在子午线另一端,这样的设计让人不服不行。
教堂后面有个小小庭院,完全是当年罗马帝国浴场遗址的墙体,让我惊讶的是,庭院中还矗立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科学家伽利略的铜像,走进细看标示铜牌,居然是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所赠的礼物,设计者是鼎鼎大名的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铜像地捐赠日期是2010年4月28日,这是不太久远前的故事,我以前对此一无所知。
子午线和伽利略像出现在教堂里,似乎不和谐。我最初的感觉是:以前舆论总在强调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看来也不尽然,如果没有对科学的起码尊重,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这么重要的教堂里,不是吗?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家本身也是教会人士出身,被烧死的布鲁诺也是。把科学与宗教完全对立起来的老观点必须改改了。曾经我看过一本书介绍圣方济各,他对突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催生文艺复兴功不可没。
走出大教堂,我们走进了浴场遗址的另一侧,如今是罗马国立博物馆,既然无缘波格赛,而且今天是免费日,顺便看看这里有什么宝贝。走进古老浴场遗址的老墙,里面是现代化的博物馆。一个漂亮的庭院,四周全部是雕塑作品,介绍上说,这里主要是罗马城内外出土的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的雕塑作品,按理说件件都是古代艺术的稀世珍品。可惜这么多宝贝放在一个院子里还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走了一整天,脚开始不听使唤了,我们也就走马观花,匆匆结束参观回家休息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