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第六章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爱情,说不清,道不明。这一章节旨在告诉我们几个有关吸引力的小学问,以便于我们在缘分到来时已经做好准备。
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定义为一种“有奖赏意义的感知”,并解释了罗兰米勒关于吸引力来源的五个要素: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和障碍。对于外貌这个因素,第一眼虽然说很重要,但在选择长期伴侣的时候,其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而表现为性格最为有影响。在讲到接近性时,提到了曝光效应,增加彼此的熟悉度有利于增加吸引力。而对与我们本身相似性高的人,我们会更趋向于相互的吸引,当然“互补”性增加吸引力的前提是其不是单纯的差异性。“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行为模式,很好的解释了障碍的影响因素。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再加上早恋,女处于青春期,以上面五因素分析这种现象,就会很容易的解释为什么早恋屡禁不止了。
避开两性之间的一些误区,正确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吸引力。首先一个误区就是女人天生就比男人爱唠叨。调查发现在人多、正式的场合,男人更较女人爱讲话。究其原因是因为男女对”说话”的理解不同。男人为了彰显社会地位,而女人多是为了沟通.说话模式的不同,也使外人看来似乎女人更爱说话,男女要清醒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聊的开心.
对于消费观之间的差异,男女之间常见的另一个误区,似乎女人生来就是个购物狂,是个逛街的好手.有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出不同的结论:网购金额较高的客户中,男性比例相对较女性多,当然这个调查是否可靠也尚无定论。男人不喜欢目的性不强的逛街,而女人则享受逛街的过程。戴维巴斯的狩猎采集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差异。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方向感上,所以认清在购物中的差异有助于规避很多争执。
对于色彩偏好作者用了很多实验来说明这一点在先天上是不分性别的。但对某个色彩之所以喜爱是于这一色彩相联系的事物有关的,但无论如何仍然没有可靠权威的论证。对于是男还是女这一角色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是选择的结果。了解了这一后天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清除刻板印象形成的成见。
“作”在爱情之中就是无事生非。按照作者的解释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这个名词本来是用来解释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哈赞将其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成人的依恋类型。不同类型人格的男女,造成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模式,当然这种人格类型的分类是大概的,也是会随着经历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这些人格之间的差异才会使得我们正确处理爱情中的矛盾。
约翰李提出了“爱情三原色理论”和三种基础风格的爱情观(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以及不同组合产生的激情之爱,奉献之爱和现实之爱。不同风格之间的匹配度影响了我们对恋爱类型的满意度。实验发现了鱼类的“择偶复制”现象,在人类社交活动中同样存在,在男性表现得比女性更加显著。关于择偶复制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这是一种高度依赖情境的社会学习模式第二,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推理。开普勒的相亲经历说明了择偶本身也是个决策的过程。37%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只是在可供选择对象较多,不知如何取舍的情况下适用。
这一章节,应该是个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看起来如天花乱坠,云里雾里,很有道理,但终究其太过理论化,生搬硬套,不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