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起,陪伴营进入文学史的学习。3月的作业要求是一份关于先秦文学史的讲义。搜了搜相关资料,竟然有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恰好就叫《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本月主要阅读此书。
提到文学史,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在唐之前的文学,是怎样的呢?汉有汉乐府,那么再之前呢?秦的文学是什么,更早的先秦的文学是什么样子的?
再往前,一直到最早的上古文学,既然叫文学,那么一定要有文,有文就要有文字,或许最开始的文学没有文字,但是没有文字就无法记录文学,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能够被我们所看到的文学,一定和文字密不可分。否则口口相传的要么在当代变为现代诗歌童谣,要么已经失传。
既然和文字密不可分,那么先秦文学史就离不开文字,毕竟先秦包含的时间太长太长,只要是先于秦的,都算是先秦。
既然离不开文字,那就从最早的文字谈起。目前确考的最早的能够被解读出含义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我们目前所能够获知,能够知晓含义的文字。
在甲骨文之前是否存在更早的文字?我觉得应当存在,但是可能因为样本量太少,虽有记录,但是我们已无法解读其含义,算是失传了吧。
比如其他文明的楔形文字,如今已完全无法知晓其想表达的含义,即便是用那样的文字写出多么美妙的文学,我们如今也无法获知。
又比如在陶器时期的母系氏族,比如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已经发现许多重复的符号,在很多陶器上都有一样的符号,那么一定在那个时期表示着什么含义,只是我们目前还无法解读。也或许甲骨文也因此而演化?不得而知。
只不过在甲骨文存在的那个年代,目前考古出来的,更多是人们用甲骨文记录的卜辞。卜辞是否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卜辞记录的内容有时间,人物,事件,虽然很内容简短,表述很直白,但是我觉得,文学的雏形或许就是从记录卜辞的甲骨文中诞生的吧。只不过甲骨文记录的文学平淡,直白,充满神话色彩。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不是文学。
那么文学是什么?百度百科中对文学的定义如下——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
从这个定义来看,卜辞确实称不上是文学,因为卜辞只是最简单的记录。虽然我认为在那个时期,能够有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就已实属不易,但是文学还可以用口语作为媒介来表达。从甲骨文到后来的大篆小篆,篆书记录的文学作品就太多啦!毕竟先秦也曾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读书走进千门万户消除阶级壁垒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人的学说自成一派,影响了更多人。特别是那些影响力特别大的人,不但他们自己著书立作,他们的后人和门徒也竭尽全力完善他们的学说,为后世的文学打下坚实基础。
先秦的文学,不得不提的是在周时期竭尽全力收录整理的《诗经》,这部书已经开始用诗这个字,其实我曾经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诗经》也叫诗,真正的古诗难道不都应当如唐诗那般要么五言七言,要么律诗绝句。不过《诗经》比这些绝句律诗都要早,而且早很多年,也或许绝句与律诗的格式,也是在《诗经》的诵读中得到完善。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雏形,收录的诗篇既有当时民间大家口口传诵的歌谣,也有歌颂当时上层的宏伟大业。也正因为收录内容之广,很多诗篇朗朗上口,生动再现当时的风貌。或是青春年少的怀春少年,或是灵动少女的劳动场景,或是大家一起合作的劳动景象。
《诗经》中分《风》,《雅》,《颂》三篇,其中最动人的就是《国风》篇,也或许因为国风篇收录的都是当时的歌谣,而《雅》与《颂》则有些高高在上。也或许是因为《诗经》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推出,在文字出现之前,用口语相传的文学是多么丰富!也或许是因为周时期的人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期望曾经用口语相传的文学不至于如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那般失传,赶紧做工作,将这些能够搜集到的歌谣都搜集起来,并用文字记录。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够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学作品。
近日,在看到对秦俑的最新发现的新闻时,儿子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与研究历史?儿子说的振振有词,既然常说我们要向前看,科技是发展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向后看的历史?学习历史又有什么用?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自然要将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思考一番并回怼他。我和儿子说,因为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这个知兴替就正如我们需要经常内省一样,我们需要依靠曾经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解决眼下的问题。并且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经验的传承,正如爱因斯坦说,自己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我们学习与研究历史,也是为了能够尽可能站在较高的位置来审视我们遇到的问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诚不欺我啊。同时古语也有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看到历史的失败就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也就在思考如何怼孩子时,我突然想到了文学史,或许正是在半坡的人在记录事情时意识到所记录事情之复杂,因此逐渐有了甲骨文,甲骨文也在记录卜辞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有了后面的大篆,接着又因为大篆的复杂有了小篆……文字文学就在口语文学的需要下,文字兴盛,而文字的兴盛也让文学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代代记录者也必定在记录自己当下时,意识到自己所处时代之前的事情,若是自己不记载下来,那么后世就更难考。
于是每一代史官在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时,也着重在整理曾经发生的那些事情,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加入自己的理解,于是有了《吕氏春秋》等作注的史书。于是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有了我们如今数量可观的史书以及文学。我们也得以在前人的努力下,可以轻易获得大量资料学习文学史。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门徒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得以流芳千古。孔子的门徒在几千年前的无意之举,也或许是有意之举,著成一部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作品。《论语》中所讲到的关于学习与仁的部分,也影响到后世的发展。比如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汉唐的仁。而孔子做为提出教学方法的第一人,被尊为学习祖师爷,在曾经的学堂中,必定要挂孔师像。
也或许这就是史学的魅力吧,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时,赞赏着前人的智慧,也吸取着他们的经验教训。当下的精彩,正如历史的精彩。毕竟我们目前所在的时代,是未来人的历史。感谢自周以来,始终孜孜不倦搜集整理文学的先人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得以见到奇迹。
在先秦还有最长的诗,就是屈原所做的《离骚》。屈原真是一位既浪漫,又爱国的诗人。也或许是因为他的浪漫,他对自己追求的坚守,把一切都想象的太美好,以至于容不下一粒沙子,导致了他的结局。不过也或许是他的坚持,感动了更多的人,他的事迹流传至今,我们用端午节纪念他,而他的精神也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
其实曾经不理解屈原,能够写出这么精彩的人,为何会如此轻易放弃一些东西?特别是看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韩信的胯下之辱后,曾一度觉得屈原矫情。直到长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顿悟屈原做出选择的,正是因为那个自由吧。毕竟屈原的诗在那个时代开创先河,这是一位热爱自由的文人。愿在另一边,他得到了自己心里的自由。
先秦的文学,除了诗,最耀眼的还是诸子百家。
最神秘的应当是老子的《道德经》吧。“道,可道,非常道。”成为高频出现的词。而这一部仅五千多字的著作,成就了道家,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而这部书,老子通篇传递着自己的思想,让读此书的人时刻思考着,什么是道,道是什么,道是如何出现的,自然万物如何从道演变而来……文学作品只言基本的道,让读者陷入思考。或许这也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吧。
诸子百家中充满神话色彩的应当是《庄子》吧?里面充满夸张,大胆想象的故事,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书中有对大鸟和大鱼的描写,据单位换算,那个大鹏鸟,若是展翅起飞,就如整个国家版图那么大的一直鸟起飞。也无怪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从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那么大一直鸟,可不得一下子飞那么高。还有如打大鹏鸟一般的大鱼——鲲。而为何鲲也那么大,是因为大鹏入了水化为鲲。天上水里无所不能,真是敢想敢写啊。还有庄周梦蝶,当他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开始思考,到底他就是一只蝴蝶在做一个化身成人的梦,还是他就是一个人,做梦梦见化身为一只蝴蝶。这想象,看成玄幻作品的鼻祖啊。读着白话版的《庄子》,真是欲罢不能。
除了诸子百家这些著名论作,还有一本玄幻小说惊为天人,那就是上古神话——《山海经》。书中描述的异兽异植,样貌奇特,那活灵活现的描写,仿佛那些物种都真实存在一般。不过也说不定就真的存在。毕竟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之外的动物,都是现实中的动物,而对于龙这个物种的化石发现也一直传闻不断。或许曾经真的存在也未可知。
特别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一棵高大的神树,神树上有神鸟,树的样貌与扶桑很像。而那个太阳神鸟所站的太阳,也是一个被五等分的圆。不是二等分或四等份,而是如今我们通过精密计算才能够实现的五等分。实在是不知那时的上古先人如何做到。真是充满疑团。
《山海经》书中除了对异兽异植的描写,还有地理方面的叙述。在那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时代,书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地理信息,如“又东三百里”,“东南四百五十里”,“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等。近年来有些人考古《山海经》中所涉及到的地理信息,或许书中的一切都曾经真的存在。
看到先秦文学里丰富多彩的文体式样,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突然在想,也或许正是因为先秦时期没有如今这么多条条框框,所以那时的人们可以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学作品。而到了后世的唐,对诗的要求就有了格律的限制。也就如李白这样著名的诗人,才能够偶尔突破条条框框,写出一首10句的诗——《登锦城散花楼》,这是我目前唯一看到非4句或8句的五言诗。也因此,先秦文学为后世文学定下了自由的基调。不限文体,不限内容。
也或许正因为这种自由,凡是在科举考试中有文体限制的朝代,未中举的文人往往能够留下不俗的文学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
也或许正是有了历史的经验,如今的考试作文,也变得更加多样与自由,在难度提升的同时,也给了考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先秦文学中最令人唏嘘的我感觉是韩非的《韩非子》。他身为一名韩国人,为了秦国的事业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说理著作,结果却因为同师门的李斯的嫉妒,身死他乡,真是可惜啊。我觉得古人的说理文很有意思,都是从自身开始说起,慢慢将想告诉你的道理进行展开与深入讨论。如面对面一般。也或许因为自古至今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是说理说给当时君王的,因此要让君王产生一种面对面谈话的感觉。
所以先秦文学先秦时代诞生,有其必然性。这也是我们看文学史会分不同朝代的原因吧,不同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背景特点,不同的文学对应不同的历史时期,互相限制着。
我们如今看先秦文学,有一点在我读《先秦文学史》之前是从未想过的,那就是对文学内容的解读。
我们从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有很多字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文言文中用走,我们现在翻译为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之,这也是与现代文不同的地方。
我不知为何文言文与现代文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曾经在学习文言文时会专门买一本文言文字典。这其中的差别已经达到需要一本字典进行理解。那么,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是否在含义上会有所不同?正如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先秦文学的理解也存在后世的不同解读。况且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也会讲一些自己想传递给他人的信息夹在里面,或是有意,或是无意。
也因此我们对先秦文学的理解,也要考虑这个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曲解或是牵强附会。
书中列举了《吴越春秋》中一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天,逐肉。
(其中肉字原文是宝盖头下一个六字,为古“肉”字。未找到此字,直接用肉字代替。)
后世有解读为
孝子不忍见父母(尸体)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
书中认为,这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反映了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
砍断竹子,将竹子加工成武器,再用这个武器去狩猎。区区八字,用了四个动词,将当时的狩猎场景生动的展现出来。那时的劳动人民自豪又骄傲,狩猎后凯旋归来。
后世的附会含义可以算是过度解读,但是解读的咋看又很合理,毕竟丝竹也算是古时的乐器。
所以如何才能过正确的解读先秦文学,特别是上古歌谣,真的需要仔细思量,在含义解读时,在参考前人解读时,也要多思前人做出解读时的背景,是否有其他劝诫在内?
我们对先秦文学史有太多需要思考的地方,先秦的璀璨文学也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是学无止境啊!